中国刚刚把上千吨稀土装船运往德国,结果德国方面突然“变卦”,以安全为由暂停项目合作。这批价值8亿欧元的稀土,本来能撑起德国车企和风电巨头的新能源生产线,如今却因“安全顾虑”被束之高阁。
中国,作为稀土领域的 “巨擘”,掌握着全球 91% 的稀土加工能力,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球稀土市场的格局。德国,这个以工业制造闻名于世的国家,其每年 83% 的稀土需求依赖从中国进口。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和风电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稀土对于德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辆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都离不开约 2 公斤稀土永磁体;德国本土车企对稀土永磁材料的年需求量,早已突破万吨级别。
当中国把上千吨稀土装船运往德国时,这本该是一场互利共赢的 “及时雨”。这批价值 8 亿欧元的稀土,本可稳稳撑起德国车企和风电巨头的新能源生产线,助力德国在绿色能源转型的赛道上加速前行。
可谁能想到,德国方面却突然 “变卦”,以安全为由暂停了相关项目合作。一时间,这批承载着无数期待的稀土,就像被施了定身咒,被束之高阁,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德国汽车行业的稀土库存本就捉襟见肘,仅够维持一个半月的生产需求,这批稀土的到来,本是解燃眉之急的关键。大众、宝马等德国汽车巨头,眼巴巴地盼着这批稀土投入生产,以保障自家电动车电机的制造不停摆。
而在风电领域,稀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德国的风电巨头们也指望着这批稀土,为其新能源事业添砖加瓦。可如今,德国以 “安全顾虑” 为由,按下了合作的暂停键。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有人猜测,这或许与德国国内日益浓厚的 “去风险” 论调有关。
在俄乌冲突之后,德国政府提出 “时代转折”,将国家安全置于经济利益之上。德国计划通过 “回岸外包” 和 “近岸外包”,试图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中。这种大环境下,一些政客为了迎合所谓的 “政治正确”,不惜拿正常的经贸合作开刀。
但他们似乎忘了,德国工业的关键命脉早已被稀土牢牢束缚,而掌控这把钥匙的,正是中国。全球 90% 的高端稀土加工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德国若想重建自主供应链,不仅需要耗费 10 年之久的时间,成本更将飙升 300% 以上。
更让人感到荒诞的是,就在德国以安全为由暂停合作的同时,其国内企业却对稀土有着极度的渴望。大众、巴斯夫等企业高层私下抱怨不断,他们深知,政府的这种对华技术封锁,极有可能迫使他们将更多生产线迁至中国,以规避供应链风险。
毕竟,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更是德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销售市场,每年德国汽车 40% 的销量都要靠中国市场来实现。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德国的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电子科技等支柱产业,均高度依赖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剂等关键产品。一旦失去稳定的中国稀土加工产品供应,德国这些支柱产业短期内根本难以找到替代来源,其产能与技术竞争力必将遭受重创。
而这一事件,也让人们看到了国际合作的复杂性。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以政治理由破坏经贸合作的行为,最终都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德国的这一决策,不仅让自家企业陷入困境,也让中德之间原本紧密的经贸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未来,德国是否会重新审视这一决策,让这批稀土重新 “活” 起来,投入到新能源生产线中?中德之间在稀土及相关产业的合作,又将何去何从?这一系列问题,都像一个个悬念,等待着时间来给出答案,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