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9月的台海,又将迎来一波不一样的动静。
蒋家后人、台北市长蒋万安,带着四位市议员,要再度踏上大陆的土地,赴上海参加一年一度的“双城论坛”。
这本是个城市交流的惯常活动,却因为他的身份、他的立场而变得意味深长。
要知道,他曾在公开场合明确反对“一国两制”,而如今却再次成行。
就在他准备起身前,我们这边用一句话表明态度,干脆利落,不留回旋。
那么,究竟说了什么?
这句话里又藏着怎样的分量与深意?
一段十二年的城市之约
双城论坛并不是新鲜产物。
2010年诞生的时候,它的定位很简单,让上海和台北的市民能有更多交流,看看城市治理、经济合作甚至文化活动能不能擦出点火花。
那个时候两岸的空气相对温和,这种论坛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沟通渠道。
时间一晃十多年,风向早就变了。
这中间经历过民进党执政、岛内政治对抗升级、台海气氛紧绷,但这个论坛没停过,每年总能换一个城市开下去。
到现在,它已经成了两岸为数不多的、还能正常运转的交流机制。
这一次轮到上海主办,而且主题很赶潮流“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
听起来很技术,但它的含义不止在科技层面,更多是一种信号:即便政治关系有坎,民生和发展的事还是不能断。
蒋万安的光环与包袱
蒋万安的出身,注定让他的名字在两岸都带着特殊色彩。
蒋介石的曾孙,蒋经国的孙子,蒋孝严的儿子,这一串家族标签,让他刚踏入政坛就有了聚光灯效应。
有人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如果蒋家后人能在两岸桥梁上迈出实质的几步,那不仅是象征意义上的“历史轮回”,还可能给两岸对话添一把火。
但光环背后,是沉甸甸的包袱。
他在2023年明确提出处理两岸关系的主张“两反、三不、三要”:反对“一国两制”、反对“台独”,不挑衅、不引战、不怯战,要交流、要对话、要合作。
这套话术让蓝营里的人觉得他稳重,不会像民进党那样一味挑衅,也不用担心被绿营扣上“卖台”的帽子。
但在我们眼里,这种表态始终隔着一层雾,说要交流,却拒绝“一国两制”这个前提,不否认“一个中国”但也不正面承认,这很难拉出真正的政治互信。
回避与沉默,引来更多猜测
对比他的父亲蒋孝严的直白,蒋万安的态度显得更为谨慎。
2023年夏天,蒋孝严在宁波的两岸论坛上,几乎是掷地有声的宣称“永远坚持一个中国”,还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不论来自哪里都是中国人。
这种表态,引来我们的掌声。
然而当记者回头问蒋万安怎么看父亲的话时,他一句“专注市政工作”就封住了所有追问。
这种沉默在台湾政坛意味着“避险”,在我们这边舆论里则常被读出另一层意思,你到底站在哪边?
尤其是他在“汉光演习”期间陪同赖清德高调视察,还现场喊出“我们是一家人,枪口绝不对内”。
可表面是团结口号,深挖下去,就会让人想:那这枪口要指向谁?
这种含糊,让愿意寄望他的统一派变得犹豫,也给了岛内绿营不少操作空间。
十个字的分量
我们国台办的回应,没有弯弯绕绕,就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这十个字像是一把门槛,凡是要踏进交流大门的人,都得跨过来。
“九二共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口头共识,核心意思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具体表述可以“求同存异”。
这不仅是政治符号,更是过去十余年两岸能有和平对话的根基。
“反对台独”则是另一道防护线,不允许任何改变现状、分割国家的动作。
如果没有这两条,所谓交流只会流于表面,甚至被利用成对抗的工具。
岛内的政治投影
这次访问团的组成很有意思。
除了蒋万安,其他四位是三国民党、一民众党。
国民党和民众党在大选大方向上仍有竞争,但在两岸交流议题上,明显能找到交集。
反倒是民进党干脆不参与抽签,没有一个议员同行,这等于主动把参与权、话语权让给了蓝白阵营。
这种操作背后,是岛内政治版图的变化。
今年7月、8月在两场“大罢免”中,绿营接连遇挫,让他们在两岸议题上的立场显得更加被动。
很多台湾市民开始关心经济、就业这些实际问题,对持续对抗的民进党政策失去耐心。
因此,蓝白若能在我们的活动中取得一些务实成果,民进党将很难在舆论上翻身。
没有政治基础,合作就走不远
双城论坛表面上是城市之间探讨市政管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但在对话的背后,它一直承载着试探政治温度的任务。
如果没有“九二共识”的支撑,就像没有地基的楼,一阵风就可能吹倒。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态度坚定,经济合作可以谈、民间交流可以做,但必定建立在政治互信之上。
说白了,不论蒋万安还是任何台湾政治人物,想要在两岸关系中真正有作为,就不能绕开一个中国原则。
模糊表态能在岛内短期得票,但换不来我们的长期信任。
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压力
蒋万安这一代,面对的是与祖辈完全不同的两岸环境。
蒋介石和蒋经国时期,两岸虽隔海对峙,但台湾当局在名义上还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如今岛内“台独”话语被民进党不断推高,部分年轻人对历史认知被改写,这让蒋万安即使有心,也难以在短期内拉回共识。
而这种环境中,任何过于明确的表态都可能被政治对手拿来做文章。
但是,历史包袱也是一种责任。
出身蒋家,他不可能完全撇清两岸议题。
在两岸重要交流平台上,他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会成为解读热点。
对我们公众而言,希望看到的是蒋家后代敢于正面回应国家统一,对岛内支持交流的人来说,他们也希望看到蓝营人士能拿出坚持与勇气。
交流不等于讨好,划线更能走远
我们的开放姿态不意味着会接纳一切模糊立场。
欢迎是真心的,但是红线同样是真心的。
坚持原则,是因为只有这样,交流才能长期稳定地走下去。
在国际局势波动、台海形势不稳的大背景下,用民生议题作缓冲,逐步积累信任,是两岸关系可行的路径之一。
双城论坛就是这一策略的体现,既不让官方沟通完全中断,又给地方、行业、民间交流留出窗口。
我们并不害怕务实合作,却不可能容忍用交流平台来掩饰“台独”的实质。
下一步怎么看
这次蒋万安访沪,短期内可能更侧重在城市治理、AI科技、医疗健康这些领域寻找合作切入点,这些合作对台北来说确实有价值。
但外界更在意的,是他会不会在政治立场上释放新的信号。
哪怕一句明确承认“九二共识”的话,都可能为后续两岸互动打开新局面,反之,如果继续维持“不统不独不表态”的路线,那么论坛结束后,舆论风向恐怕依旧是失望多过惊喜。
现实很清楚,我们有耐心,但不会无限等待。
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不会因为个别人或某个阵营的犹豫而停摆。
蒋万安如果真想在历史上留下正面的一笔,这种机遇不会一直存在。
写在最后
“双城论坛”这种平台的价值,不只是市政层面的事务交流,更是在提醒彼此:桥还在,就还有走过去的机会。
我们的态度从没含糊过,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是门钥匙,也是守护和平的护栏。
有人说,蒋万安像是走在钢索上,一边是岛内政治,一边是两岸民意。
但钢索上的人,总要选择一个落脚点。
历史的耐心有限,两岸之间能握手的时刻,每过一年就少一分。
机会,不会等犹豫太久的人。
参考资料:中国台湾网——蒋万安提出申请 将于25日赴上海出席2025年上海台北城市论坛
北青网——上海台北双城论坛事宜”保持沟通“
南北都市报——”双城论坛“再启!蒋万安将率团来沪,重申”双城好两岸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