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8 月的统计数据为 10 月后的市场走势埋下关键伏笔。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12.9%,住宅投资降幅 11.9%,施工、新开工、竣工三大核心指标均呈两位数下滑,其中新开工面积跌幅达 19.5%。这组数据既反映出房企仍处收缩周期,也意味着未来 1—2 年新房供给将持续收紧,为后续市场企稳预留了空间。
销售端呈现 “量价齐跌但待售收窄” 的微妙变化: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分别下降 4.7% 和 7.3%,但 8 月末待售面积较 7 月减少 317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减少 307 万平方米。这种 “销量降而库存减” 的反差,说明市场自发去化机制仍在运转,尤其在政策催化下,需求端具备快速激活的潜力。资金面的亮点同样值得关注,国内贷款同比微增 0.2%,结束了连续 16 个月的下滑态势,显示金融支持政策已初步见效。
93.05 的国房景气指数虽仍处于荣枯线下方,但结合 9 月政策密集落地的节奏,这更像是市场触底前的 “最后一探”。从历史规律看,政策从出台到显效通常存在 1—3 个月滞后期,10 月恰好进入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窗口。
二、政策 “明牌”:三大规则定调市场走向
9 月中央部委会议与地方新政共同勾勒出 10 月后的市场框架,三大 “明牌规则” 构成了走势的核心逻辑。
规则一:行政限制全面松绑激活需求池
“四取消” 政策的全面落地标志着调控进入深度灵活期。一线城市已率先示范:北京五环外限购放开后看房量环比激增 40%,上海外环外不再区分首套与二套房贷利率。三四线城市力度更大,苏州取消 2 年限售,百色对三孩家庭实行套数认定 “松绑”,多子女家庭未还清贷款仍可按首套购房。这种 “核心城市松绑外围、三四线全面放开” 的梯度布局,精准覆盖了 “新市民 + 改善族” 两大主力群体,按中国人民大学况伟大教授测算,有望激活 15%-20% 的潜在需求。
规则二:成本减负精准滴灌购买力
“四个降低” 政策形成史上最强减负组合:存量房贷利率预计平均降幅 0.5 个百分点,惠及 1.5 亿居民,年省利息超 1500 亿元;首套首付比例降至 20% 以下,百色等城市允许公积金直接付首付,三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达 60 万元。以北京 100 万元 25 年期房贷为例,利率从 4.4% 降至 3.55% 后,总利息可节省 14 万元以上。这种 “真金白银” 的支持已初见成效,9 月下旬 70 城房价调查显示,58.3% 的从业人员预期价格趋稳或上涨,较上月提升 10 个百分点。
规则三:保障体系筑牢市场安全网
供给端与资金端的 “双增加” 政策构建起风险防线:100 万套城中村改造计划中,货币化安置比例超 60%,西安前期改造已带动周边楼盘去化率提升 30%;“白名单” 项目信贷规模扩容至 4 万亿元,截至 10 月中旬已审批贷款 2.23 万亿元,烂尾风险大幅降低。南充等地方政府更主动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既消化库存又完善保障体系,实现供需双向优化。
三、走势终局:分化成常态,核心是关键
10 月后的市场不会重现普涨行情,“K 型分化” 将成为最显著特征,这种分化体现在三个维度:
城市层级分化:核心与非核心差距拉大
一线城市核心区已显现企稳迹象,上海核心区新房连续 38 个月环比上涨,千万级豪宅成交同比涨 21%;而三四线城市库存周转天数远超安全线,部分城市仍需依赖政策托底去化。这种差距源于人口与产业的虹吸效应 ——2025 年上半年千万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增长 12 万,而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占比超 60%,人口基本面直接决定了房价支撑力。
产品结构分化:“好房子” 与普通住宅价差扩大
政策导向正推动市场从 “有房住” 向 “住好房” 转型。南充明确 “好房子” 项目层高不低于 3 米,生态阳台占比最高可达 30% 且不计容积率,购买此类房源可享受公积金额度上浮、贷款期限延长等优惠。这种品质溢价已开始显现,同地段 “好房子” 较普通住宅价格高出 15%-20%,而缺乏配套的老破小则因政府收储转保障房,价格趋于稳定但上涨动力不足。
房企命运分化:安全型企业主导市场
资金链安全成为房企生存的核心指标。龙湖等运营收入占比高、债务健康的企业已占据市场主导,其项目去化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25 个百分点;而高负债房企仍在加速出清,8 月数据显示房企自筹资金同比下降 8.9%,定金及预收款下降 10.5%,资金链脆弱者将逐步退出市场。
四、置业决策:三类群体的最优策略
政策 “明牌” 之下,不同群体需精准布局:
刚需族应聚焦 “政策叠加区”,优先选择北京五环外、上海外环外等 “不限购 + 低利率” 板块,搭配公积金代际互助政策(如南充支持提取父母子女公积金购房)降低首付压力;
改善族需抓住年底前的税费窗口期,利用 “卖旧买新” 契税减免政策,同步完成存量房贷降息与换房操作,实现成本最优;
投资客需坚守 “核心原则”,聚焦库存周转低于 12 个月的核心城市(如上海、深圳),选择地铁 500 米内、品牌房企开发的改善型房源,避开人口流出的三四线远郊区域。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政策窗口期具有明确时效性:存量房贷调整 10 月底截止,部分城市购房补贴仅持续至年底,“白名单” 资金支持也以年内完成为目标。对于购房者而言,政策底已清晰可见,市场底将随需求释放逐步形成,读懂分化逻辑、把握政策红利,方能在这一轮调整中实现理性置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