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黎明破晓前》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网络与社交媒体无限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而现实生活中,单身人口逐年攀升,年轻人恐婚恐育,中年人在一地鸡毛的婚姻里痛苦挣扎……亲密关系课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不爱了”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阴霾。
为什么爱让人痛苦?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对“爱”的态度?在一个“不爱了”的时代里,我们又要如何找回爱的勇气?如果你也曾在爱中受伤,如果你正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迷茫,这本书将为你带来对于亲密关系、对于自我和人性全新的启示。
“ ‘不爱了’是社会全方位的、结构性的结果。童年时遭遇的原生家庭创伤、青年时遭遇的性别偏见和权力压迫、中年时遭遇的丧失和自我破碎,看起来是个体的痛苦和问题,但背后是文化、经济、政治和历史等跨越时空累积下的影响。”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曹雪敏在新书《我们为什么不爱了》中这样写道。
《驾驶我的车》
作为以“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为主方向的心理咨询师,曹雪敏拥有15年一线亲密关系咨询经验,接待过1000多位来访者,总咨询时长超过6000小时。
书中,她围绕原生家庭、性别偏见、权力关系、分手、出轨、中年危机等12个爱与亲密关系中的议题,针对性地与读者展开了一次私人定制的心理咨询。
作者结合理论、观点与大量现实案例,透彻分析“不爱了”背后的复杂原因,并提出“不爱了”之后可行的修复方案,希望赋予每个人更好地爱自己的能力。
针对当下中国女性特有的亲密关系困境,本书也以爱女文学对冲有毒的“爱情故事”,拆穿了父权制下的爱情谎言,致力于创造女性自己的语言、故事体系,给出站在女性视角的婚恋建议。
“爱的主语首先是‘我’ ”。看见自己、点亮自己,是每个人重建自我与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它让我们拥有在亲密关系中共同抵御风险和艰难的力量。而无论爱与不爱,希望我们都能轻松并幸福地生活着。
漫漫岁月里,祝我们足够幸运,得到爱、珍视爱,也勇敢爱。
原价68元,现在仅需40.8元
精彩好书,不要错过❗️
01
出轨,开始变得“流行”?
出轨这种现象正在越来越常见。根据前面提到的人大社会学系教授潘绥铭的调查,在我国已婚和同居的人中,2015年,男性的出轨率就已经达到 34.8%。随着网络和市场发展,现在只会升、不会降。之前甚至出现过某个母婴平台利用大数据,精准地给准爸爸们推送色情服务广告,激发他们的色欲和情欲,诱使他们出轨,刺激他们消费,平台便得以从中获取利益。
色欲和情欲始终是强有力的消费动力。一来,色欲和情欲最接近本能和本我,让人忘记现实,直接感受最纯粹的冲动、存在感和价值感。二来,大脑在这些刺激下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本身其实并不会让人快乐,而是会让人追求大脑想象中的快乐,甚至失去理性。
《驾驶我的车》
因此,那些通过激发色欲和情欲来攫取利益的诱惑,很容易让人忘记现实境况,沉溺于本我的欲望。同时,这些诱惑的推送机制和运作机制又十分简单直接,容易让人产生“我只要伸伸手就能拥有”的错觉。于是,感官上的刺激,叠加“我可以得到”的想法,会促使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人失去理性,不看利弊、不顾风险、不管未来,完全沉浸在“我得到了就会很爽”这一幻想的冲动中。
不过,与其说他们是被多巴胺驱动的,不如说他们是被多巴胺挟持了。人们之所以会对色情服务、出轨行为上瘾,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有多美妙,而是因为多巴胺让人抓心挠肝,不去做就浑身不舒服,去做了才能轻松。这一过程不一定是快乐的增加,也可能是痛苦的释放。
除了这样的诱惑,频发的名人出轨、激增的生活压力、“不被爱才是第三者”这种用“感情”掩盖“违约”这一行为本质的诡辩,等等,也都在对感情关系内外狙击。
《风月俏佳人》
02
出轨,就是不爱了吗?
其实不一定。出轨的推动力是人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与爱有时候并不互相排斥。因为爱是一种情感,而人有多重角色下的各种需求,情感本身并不能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求。而且,需求满足需要靠行动,而行动又需要能力和机会。就好比哪怕对我们自己来说,即使我们爱自己,依然会有伤害自己、欺骗自己、背叛自己的时候。
那么怎么找以及为什么要找推动出轨的需求呢?
在咨询中,我经常会和来访者一起,从生理、心理、情感和现实这四个系统中找推动出轨的各种需求。
这一方面能减少一部分被出轨者对自己的自责—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对方的出轨。另一方面,这能帮助我们判断两个问题:一个是出轨者和第三者断得了吗?另一个是就算这次断了,以后还会换对象出轨吗?判断好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理性地决定要不要原谅对方、要不要继续这段关系,也才能更清楚地明白,如果要继续的话又该怎么继续。
要注意的是,我们谈论出轨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是在为出轨者找借口,是为了决策,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引导行为。
《风月俏佳人》 我在咨询中经常发现,很多被出轨者一直在期盼出轨者能负起责任来,或者是变得忠诚,成为一个好伴侣、好家长 ;或者是即使分开,也能真心道歉并为此做出补偿。但是,负责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比如,当我提到有一些出轨者被多巴胺挟持了,其实是在表达这一部分人可能缺少主观上为自身行为负责的自由意志和行为能力。他们的行为背后只是本能、情绪化和从众等,更严重的情况是,他们可能缺少履行自由意志来为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行为能力—缺乏稳定的价值观,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缺少情绪和压力管理等能力。
所以,当我们期盼出轨者能负责的时候,既要观察态度,也要观察能力。尤其是当一个人明明痛苦、明明知道也懊恼自己正在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却停不下来的时候,这已经是一种失控。失控的背后可能有“被多巴胺挟持”这样的生理性失控,也可能是被逃避、被忽视、被误解或者不知该如何应对的各种心理需求。在没有发现并直面需求、找到健康的满足方式之前,出轨者即使有意改变或负责,也可能还是做不到。
《过往人生》
03
出轨,是在寻求自我存在感?
其实,不少人会在出轨中找自己的性魅力。有一种判断伴侣是不是出轨了的方法,就是观察他有没有突然开始健身、开始打扮自己。虽然体检报告的异常值、身边人的重病或死亡也会让人突然开始健身,但情绪状态不一样,出轨是兴奋和期待更多,后者是压力和恐惧更多。
还有不少人会在出轨中找存在感,这点在女性身上可能会更多一些。因为一些女性从小就被忽视、被利用,在还不懂婚姻和人性的时候就结了婚、生了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人。这个时候,出轨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获得关注的方式。在出轨关系里,她们做主角,感受自己是特别的。当然,男性也会在出轨中找存在感,但更多的可能是在找“优越感”和“掌控感”,填补自己在婚恋或事业中的求而不得或欲求不满。
另外,很多人可能听过“七年之痒”,为什么长期关系这么难?或者说为什么明明曾经也很相爱,时间久了却变了呢?这背后可能是“单一角色陷阱”,就是相处久了只把对方或自己当丈夫或者妻子、当爸爸或者妈妈。人在关系里做不了完整的自己,便可能通过出轨来寻找缺失的自我。
《廊桥遗梦》
感受性刺激,寻找性魅力、存在感和自我,都是常见的推动出轨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从小就没有被满足的,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新出现的。对我们来讲,如果想要减少遭遇出轨的概率,要尽可能建立一个“锦上添花”的爱情关系,因为这意味着彼此在相遇之前就有不错的满足需求的方式,在一起以后便可以更专注地应对新的需求。
另外,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关乎自己,出轨和出轨对象只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和客体,爱的成分比较有限,第三者也相对容易被替代。当激情退去,出轨关系可能就会松动,出轨者重新变得“忠诚”,让被出轨方误以为爱回来了,或者出轨者幡然悔悟了。但实际上,只要需求依然强烈地存在着、依然没有建立好的满足方式,出轨者很可能会再次出轨。
换句话说,在出轨这件事情上,并不是“结束了这次出轨”或者“赶走了第三者”就解决了问题,真正的问题始终在出轨者自己身上,他需要认识自己的需求,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培养管理需求的意识和能力。
《爱在黎明破晓前》
04
开放关系也有满足不了的需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一个对大家来说或许并不陌生的问题:性和爱,可以分离吗?这也是来找我咨询的来访者常常会提出的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有的人是性和爱必须一体,有的人是可以分离,还有的人是必须分离。
爱其实会给性生活带来挑战,因为爱是看向对方、满足对方,而性要看向自己、取悦自己。亲密关系也会给性生活带来挑战,因为亲密关系是多重角色的互动,彼此的尊重、欣赏、压力和内疚等都会影响性欲,而性则要放下所有身份角色的限制,听从最原始的欲望。当两个人性欲的节奏和性癖好不一样的时候,这种挑战会更大。
对于长期关系来说,多重角色也会给“性生活”带来挑战。有时候,当一个人突然看到伴侣刚淋浴完或者走出健身房的时候,会想:“天啊,他可真吸引人!”但是,当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伴侣、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他就觉得对方没有那样的吸引力了。附加在对方身上的“伴侣”和“家长”等角色,唤起了他更多的情绪和记忆,也限制了他的欲望。
《过往人生》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或许是爱伴侣的,但又深深迷恋出轨中的性。因为他只能在出轨中单纯地做一个女人或者男人,也把对方单纯地当作一个性对象,专注又自私地满足自己。
这一点在购买性服务上会更明显,交易关系会给人带来额外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安全感在于他不必担心对方会拒绝,也不必担心对方想要更多。我在咨询中也听过不少来访者说:“我花钱买的其实是效率和自由,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满足感在于无论自己怎么做,对方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性魅力。
而且,出轨中的性还有一个特殊点。因为文化或者性教育的影响,对一些人来说,性是一种禁忌,同时对道德来说,出轨也是一种禁忌,于是出轨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种突破规则的双重禁忌,这带来了额外的刺激感和优越感。
《花样年华》
一个人的生活中有越多他不情愿的约束和妥协,他就越有可能在一些地方找放纵,试图凌驾于规则之上,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来释放内心的压抑。也就是说,有些出轨者想要的其实并不一定是性,而是秘密地突破规则。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是开放关系,允许双方有关系外的感情和性,有些人还是会隐瞒伴侣去出轨。
05
在破裂的关系里,如何实现重建?
遭遇出轨后,很多人会忍不住把自己和第三者进行比较,觉得如果自己足够好,出轨者就不会出轨。
其实并不是这样。出轨者比较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选择:一种是只和其中一个人在一起,另一种是都要;或者,一种是先离开再去找机会,另一种是等找好了再做比较选择。
所以,如果你遭遇了出轨,不要拿自己和出轨对象比较甚至自我贬低。实在要比,就从趋利避害和享乐主义的视角比较刚刚提到的不同选择。然后,尽可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疗愈自己的受伤点。
不同的受伤点需要不同的疗愈方式。我在咨询中观察到,受伤点可以概略地分为四种,分别是:关系受伤、自恋受伤、自尊受伤和信念受伤。
《爱在日落黄昏时》
关系受伤的人痛苦的是失去对方、失去关系,最惋惜的也是两个人美好的过去和原本设想中的未来,在情绪上难过、低落和悲伤要多过愤怒。
对主要是关系受伤的人来说,最需要做的是哀悼,用仪式来哀悼已经失去的种种。比如,封存或者丢弃某些东西、去纪念地做一场告别旅行,等等,然后回顾生活中已经养成的依赖或习惯,一点一点地去替代,每天对未来做一点新的计划。这个过程不求快,有倒退也没有关系,只要看向未来、向未来踏出一步又一步就是进展。
自恋受伤和自尊受伤痛苦的是失去面子,这两个看起来很像,都有强烈的羞耻感、愤怒和怨恨,控诉的更多的是“你怎么可以骗我,你怎么可以背叛我”,但它们的底层逻辑不一样。
自恋受伤质疑的是自己的魅力和对方的眼光。他们会疯狂地比较自己和第三者,想要维持自己的优越感,会担心别人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想要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得依然很好,可能还会积极地找新的追求者和崇拜者。
《完美陌生人》
对自恋受伤的人来说,短期要做的是破除“被出轨=你不行”这样的认知,长期要做的是减少自己对优越感的依赖。因为优越感会伤害各种关系,还会让你在遭遇意外和挫折时陷入更大的打击、怨恨和自暴自弃。所以,试着减少靠比较带来的自信,增加对自我价值和价值观的自信,这对于自恋受伤的人来说是最关键的。
刚刚提到的自恋受伤的这一切表现,自尊受伤也会有,但程度低很多,而且更多的是情绪激烈时的冲动。情绪稳定后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性格和能力等,想要知道自己究竟哪里有不足,对亲密关系会更加谨慎,也会更愿意通过工作、学习、健身等的自我提升来找回自我价值感。
如果你是自尊受伤,短期来看,记得多和欣赏你的朋友在一起,借助他们的力量找回原本的自己;长期来看,要试着利用这次机会,看看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成长的地方。比如,对人性的理解、情绪和压力管理的能力、沟通技能等;再比如,更新自己对亲密关系和人生的打算,当你在被动的危机中开始主动创造新的意义和机会,你就不仅能疗愈,还能更强大。
《花样年华》
我们再来看信念受伤。通俗来说,就是不相信爱情了,也不相信忠诚和利他了,觉得人都是自利自私的,哪怕不出轨也只是暂时的权衡利弊和诱惑不够大而已。
短期来看,这其实是好的,是一种应激反应下的自我保护,让我们在还没准备好的时候避免再次受伤。只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丧失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和能力,关键是对人和世界丧失积极乐观的信念,很可能会慢慢变得冷漠和空虚。
如果你是信念受伤,或许可以好好从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来学习一下人性的方方面面。比如,可以速读各个学科的导论,观察自己对哪个理论、实验和调查结果等有感觉,然后找研究者或相关主题的科普作品来看,同时再找反对阵营的内容来让自己兼听则明。
《廊桥遗梦》
因为信念受伤往往意味着现实和想法的矛盾冲突,也意味着新旧想法的更替混乱,所以你需要在尽可能广泛又全面的辩证中找到属于你的答案,当你知道人性变化的规律和管理人性的方法时,你可能就可以一边保持对人性的客观和冷静,一边在信念和行动上继续保持慈悲和乐观。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手把手教你看懂爱、学会爱,走出亲密内耗
修复自我,拾获爱的勇气
原价68元,现在仅需40.8元
精彩好书,不要错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