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赛道上,华为和Momenta是两股绕不开的关键力量。只不过,这两家企业的“存在感”截然不同——华为凭借乾崑智驾ADS系列“高调出圈”,从1.0到4.0的迭代路径清晰,连普通用户都能轻松感知到技术升级;而Momenta虽悄悄为宝马、比亚迪、丰田等众多车企提供智驾技术支持,却因“低调人设”鲜少被大众熟知。有人调侃“Momenta‘装’得过华为吗?”,其实两者的“装”法大相径庭,背后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也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的多元选择。


华为与Momenta谁的“装”法更胜一筹


先看华为,走的是“苹果模式”——高度集成、闭环控制,从芯片到算法再到硬件全栈自研,像把一套完整的“智驾解决方案”直接“装”进车里。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软硬件深度融合,能最大化发挥技术性能。用过华为ADS的人,大多会被它“老司机”般的表现惊艳——高速上自动跟车、变道流畅丝滑,城区里能精准识别红绿灯、避让加塞车辆,尤其是CAS 4.0全维防碰撞系统,从全时速、全方向到全场景的防护,让用户安全感拉满。更关键的是,华为擅长用“数字代际”建立认知,ADS 1.0到4.0的命名简单易懂,配合营销宣传,很快就“装”进了用户和友商的心里,岚图、问界、阿维塔等合作车型也借着这股热度收获不少关注。

再看Momenta,它更像“安卓路线”——开放合作、软件优先,专注于把算法和数据系统“装”进不同品牌、不同硬件架构的车型里。创始人曹旭东早在2016年就提出“飞轮技术”,核心是靠合作车企的车辆回收数据,不断迭代算法模型:一方面通过“飞轮大模型”实现长期记忆学习,模仿人类驾驶逻辑;另一方面保留DLP模型作为“短期记忆”,快速适配新场景。这种模式的灵活性极强,能同时满足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需求——宝马可以基于它的技术调校出偏稳健的智驾风格,比亚迪则能打造更符合家用车的激进度,Momenta只负责筑牢“能力下限”,剩下的“上限”交给车企自主发挥。也正因如此,它成了不少合资品牌在智驾领域的“救星”,毕竟不是所有车企都有精力搞全栈自研,Momenta的开放方案正好补上了这一缺口。

不过,Momenta的“低调”也成了短板。它的技术命名总是让人“记不住”:今天是“飞轮大模型”,明天是“超感认知引擎”,下一代叫什么连自家PR可能都要翻备忘录。这种混乱的命名逻辑,不仅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连合作车企宣传时都得额外费劲儿,最后往往变成一场“猜词游戏”。反观华为,从智驾到智舱都有统一的话语体系,用户跟着“代际数字”就能清晰感知进步,这种“包装能力”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成了华为的另一重优势。

但要论技术实力,Momenta未必输。它的“主线+开放解决方案”架构,既能通过平台化方案快速适配量产车型,又能支持车企定制化需求——比如有的车企想强化高速智驾,有的想优化城区泊车,Momenta都能提供针对性支持。而华为的闭环模式虽然体验极致,却对合作车企的适配性要求更高,不是所有品牌都愿意完全接纳这套“全家桶”。

从合作阵营也能看出两者的差异:理想、小鹏、蔚来等更倾向于自研智驾,而比亚迪、宝马、丰田、通用等则选择与Momenta合作,看中的正是它“不抢车企灵魂”的赋能姿态;华为的合作伙伴如问界、阿维塔,则更愿意深度绑定,借助华为的技术标签打造差异化优势。

其实,华为和Momenta的“装”法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赛道。华为用闭环模式追求“体验极致”,适合想快速建立智驾口碑的品牌;Momenta用开放模式追求“适配广度”,适合想保留自身调性又不愿投入巨额研发的车企。对用户来说,无论是华为的“丝滑老司机”,还是Momenta调校出的“车型特色智驾”,最终能带来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才是核心。至于谁更能“装”进未来的智驾市场,或许还要看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是闭环体验更受青睐,还是开放生态更能快速推进技术普及?答案,可能就藏在每一位用户的方向盘感受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