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在北京西郊,1707年开始建,是清朝皇帝给自己弄的一座超级豪华园林。
说它是大手笔一点不夸张,这地方集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还融了不少西洋风格的设计,被人叫作“万园之园”。
里面不光有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建筑,还有数不清的宝贝,简直就是个文化宝库。皇帝夏天去那儿避暑,顺便处理点政务,平时还能拿来显摆一下大清的文化实力。
可惜好景不长,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打进北京,把圆明园祸害得不轻,他们先是大手大脚抢了一通,把能搬的宝贝都搬走了。
到了10月17号,英国人直接点了把火,三天三夜烧下来,圆明园基本就剩个空壳子了。
法国没参与放火?
说到圆明园被烧,大家都习惯性觉得英法联军是一伙儿的,抢也一块抢,烧也一块烧。但其实,法国这边在放火这事儿上真没插手。
法国那边的头儿叫蒙托邦,他在抢完东西后就没打算多待。史料里有一封他写给法国外务大臣的信,意思大概是:圆明园里的好东西已经抢够了,足够拿回去显摆法国的战果,没必要再烧一把火。
抢完后的10月8号,法国兵就撤了。有些历史书专门记了这段事儿,《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里面讲得很细。
抢东西的时候英法一块儿干,但烧园子这活儿完全是英国人自己揽下来的。法国这边顶多算个“抢劫共犯”,放火的“主谋”帽子戴不到他们头上。
英国人为啥非要烧圆明园?
英国人放火可不是一时冲动,背后有他们的算盘。表面上看是为了报复清军杀俘虏,但这只是个借口,真正的目的藏得更深。
圆明园不是普通的地儿,它是清朝皇帝的“门面工程”。烧了它,就等于狠狠扇了清政府一巴掌。这么一来,清朝在谈判桌上就得老实点,英国人能捞到更多好处,比如割地赔款啥的。
圆明园不光是清朝的财产,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象征。烧了它,不只是毁了个园子,而是要把中国人的民族自信给踩下去。
英国人心里门儿清,这么干能让中国人记住这份屈辱,心理上被压得死死的,以后就不敢轻易反抗了,这招挺狠,属于“杀人诛心”的玩法。
英国人烧圆明园既是为了现实利益,也是为了长远压制中国。报复只是个幌子,政治和文化打击才是真目标。
圆明园被烧后咋样了?
圆明园被烧的影响可不小,往大了说,伤的是整个国家的元气。
园子里的文物、书画、古董,烧的烧,抢的抢,好多都没了下落。这些东西不光是中国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遗产。丢了这么多,文化传承直接断了档,想想都觉得可惜。
圆明园被烧成了中国人心里的一道疤,大家越想越憋屈,后来反抗外国侵略的劲头也更足了。从这点看,它反倒成了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悲剧告诉咱们,国家不强,文化再牛也没用。圆明园再漂亮,挡不住洋枪洋炮。所以后人得吸取教训,只有国力上去了,文化才能保得住,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这事儿过去一百多年了,咱们现在回头看,既要感慨过去的苦,也得珍惜现在的和平。国家强了,文化才能立得住,这大概是圆明园留给咱们最大的启发吧。
参考资料
陈歆耕. 龚橙与火烧圆明园.《文学自由谈》,2017
西方解读火烧圆明园:被壮美震撼而毁灭.星岛环球网
陈瑞林编;高雨,袁行霈总主编.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系列丛书 中国建筑经典》 2024
鄢来勇,刘国强,黄博文编;李红萍绘画. 《藏在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 清朝那些事儿》 2022
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莫忘国耻·帝国主义侵华史》 2005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 《历史读本 中国历史》 2020
王建吉 邹范林 孙援 张凤龙 庞京生. 《中华百年(近代卷)》 1997
张超编. 《家国天下 圆明园的景观、政治与文化》 2012
蔡东藩著. 《蔡东藩中华史 第10卷 清史 2019》 2019
(法)伯纳·布立赛(Bernard Brizay)著;高发明,丽泉,李鸿飞译. 《1860:圆明园大劫难》 2005
陈万雄,张倩仪著;刘炜主编;陈万雄出版顾问. 《看见中国 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 0010 清 盛世之下的隐患与危机》 202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