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出席9.3阅兵式,印度出来给回应了!9月2日,根据外媒报道,外媒称,刚刚结束访日行程后立即访华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莫迪总理不会出席阅兵式,并已经于9月1日结束访华回国。而中方发布的参加该大会及阅兵式的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名单里也没有莫迪。   关于莫迪缺席9月3日北京阅兵的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立刻就开始猜测原因。   毕竟,他才刚刚结束对日本的访问,又紧接着来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结果却在最重要、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阅兵前夕离开,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有种说法流传最广:莫迪是为了“顾及日本的感受”,这听起来挺直接,甚至有点简单粗暴,但事情远没有表面那么单纯。   最先爆出这个说法的是日本媒体,说消息来自印度政府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但这种“我有个朋友说”的套路其实并不罕见。   一方面信息来源模糊,另一方面也给了各方自由解读的空间。   而且说实话,这个“照顾日本”的理由未免也太“剧本感”了些。   当消息曝出时,印度代表团还在中国参加上合组织会议,照理说,人在你家做客,不太可能当着主人的面就放出这种容易引发误会的消息。   所以,这更像是被包装出来的政治叙事,而不是印度政府的真实立场。   印度之所以不出席这场阅兵,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综合考量。   一方面,印度和美国的关系当时也不算太好,因为买俄罗斯石油被美国加了关税。   但与此同时,印度还是“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一员,日本是其重要伙伴,不想在对日战争胜利的背景下“过度靠近”中国,也情有可原。   再加上中印边境问题长期存在摩擦,虽说最近有缓和的迹象,但局势仍不稳,而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亲密盟友,这次是明确表示会出席阅兵式的。   前不久印巴刚刚发生空中摩擦,这时候如果莫迪和巴基斯坦领导人同框出现在北京,不光外交场面尴尬,国内舆论也未必能接受。   另外,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印度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是英国殖民地。   更复杂的是,当时印度内部的一些反殖民力量还曾经和日本合作过,这段历史让印度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个大叙事里,位置非常微妙。   现在让它出现在一个明确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尤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场合,本身就容易引发国内争议。   对莫迪政府来说,保持国内强硬的形象是头等大事。   刚经历过军事对抗的印度,不太可能让莫迪在这个时候“柔软”地出现在一个有中国主导色彩、且对手也在场的仪式上,任何可能被解读为“服软”的姿态,都是政治风险。   所以说,莫迪不来,其实是印度一贯的“战略模糊”策略。   既没明确说“我拒绝”,也没说“我想来但不能来”,就是留了个模糊空间,让各方自己去理解。   而这种模糊,反而让印度保留了最大的灵活度,避免站队,也不用得罪任何一方。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