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把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让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托举起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今天的中国,一个个全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正在为百姓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 拥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今年已达273个,文化自信让城市发展充满活力;
- 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数量超过100个的城市,现在已经有56个,“推窗见绿”让更多的城市“长”在了公园里。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先后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实施了城市领域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城市的核心是人。在地方考察时,他常常走进社区,多次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谈城市更新,叮嘱“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谈历史文化保护,强调“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谈城市治理,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王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涉及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各个环节,涵盖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各个层次,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是理论指引和实践要求的结合,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项项政策措施推动下,今天的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
- 如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数量达到694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不断健全,让落户“门槛”越来越低,人口流动越来越快。
- 如今,城里“住”的条件显著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建成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万套,1.7亿多住房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
- 如今,城市的“颜值”不断提升。2019—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2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1平方米。
江苏省苏州市居民 沈佳晴:无论是逛街也好,散步也好,消遣的方式也更多了,就感觉生活变得更加松弛。
青海省海东市居民 辛海蕾:城市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让我们的幸福指数在不断地攀升。
- 如今,城市正在变得更“聪明”。智慧城市数量越来越多,智慧政务服务也在不断升级,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已实现521万项服务事项和3.6万多项高频热点服务应用的标准化服务。
- 如今,城市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确定历史建筑6.81万处。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 阿纳克劳迪娅·罗斯巴赫:我对中国的城市转型感到非常惊讶。中国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技术以及公共空间设计和规划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关于“便民生活圈”的理念,这些都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共享。
- 今年,随着《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的印发,将为我们的城市带来更多的改变。
-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门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城中村改造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 今年,在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县级市也在开展城市体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新时代新征程上,一座座城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朝着宜居、韧性、智慧的建设目标,把人民需要、人民诉求、人民满意深度嵌入城市治理体系,让每一座城市都真正成为人民的幸福家园。
责任编辑:王洪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