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牵头召开了一个会议,拉着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三国外长在华盛顿碰头。
最后四国达成了一个关键协议——一起搞稀土产业。
印太稀土联盟的基础就此成立,中方也做出了29年来的一个重大决定。
“四方安全对话”转向资源问题,美方推手显而易见
7月1日,今年第二次“四方安全对话”在华盛顿举行,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四国外长共同启动了“四方关键矿产倡议”。
“四方安全对话”(Quad)本是一个安全框架。
但在这次会议上主题变了。
会议重点转向关键矿产资源,尤其是稀土的获取与供应链稳定。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会上表示,“必须构建关键矿产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体系”。
他的言下之意很明确,就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日印澳三国应声而上,但态度并不完全一致。
这回这个平台成立的可不容易。
日本与美国在经贸谈判中早已摩擦不断。
为了零关税协议,日本谈判团队前后四次赴美,却一直卡在农产品市场问题上。
特朗普政府坚持“对等关税”,日本则坚持一揽子解决。
2025 年 6 月 29 日和 30 日,特朗普 48 小时内两次批评日本,直言美日贸易 “不公平”,以日本拒绝接受美国大米等为由威胁将对日本征收新关税。
日本方面明确表态,不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双方谈判障碍重重。
印度的配合度略高,但也留有余地。
印度曾宣布对中国钢铁产品临时征收 12% 的关税,同时在乳制品和农业等领域,印度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对美国划下红线,不会无条件配合。
这也是美国试图在7月9日前与印度达成有限协议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亚面上和美国相安无事,但五角大楼六月放出风声,美国可能退出奥库斯,澳大利亚虽然没说什么,但和中国的互动却密切了起来。
简单说,四国同台亮相,却各怀心思。
美方一边组联盟,一边催中国放稀土出口
稀土,是美国绕不开的一个痛点。
尤其是在军工领域,据报道,F-35 战机 87% 的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等武器装备的制造都离不开稀土。
特朗普政府清楚,美国工业对中国产稀土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组建联盟的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仍不断催促中方放宽稀土出口限制。
他公开表示,希望中方“履行协议”,将对美出口恢复到2025年4月初的水平。
这句话听起来是鼓励,其实更像是在施压。
但此时的中方,态度非常明确。
商务部重申,中国对稀土的管控是基于《矿产资源法》等国内法规及国家安全需要,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而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审慎措施。
中方始终认为,关键资源政策应在平等协商基础上推进国际合作,而非在单方面施压下作出调整。
贝森特的“催单”,很快就和另一条美国国会的消息撞在一起。
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在国会提出一项法案,建议对所有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500%的惩罚性关税。
虽然这项提案尚未表决,但其中点名中国、印度,却对欧盟只字不提,这明明就是“双标”。
俄方直接嘲讽格雷厄姆是"恐俄妄想症发作",暗示他的这些威胁根本落不了地。
中国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商务部多次强调中国在关键资源管理上拥有充分自主权,政策的调整将始终遵循 “公开、透明、可预见” 原则 。
至于外部压力,中方的立场清晰而坚定 —— 合作需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任何单边施压都不可能动摇中国依法实施治理的决心。
修法与换血:29年未动的“底层逻辑”终于更新
西方想要在稀土领域建立统一战线对付中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中方预料到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也“提早做了打算”。
近日中国新版《矿产资源法》正式实施。
这是该法时隔29年后的首次大修,官方将其称为“推倒重来”的重大改革。
改革的核心,是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写入立法宗旨。
同时,新法确立了战略性矿产目录且部分关键矿种将被纳入保护性开发制度。
随着发展阶段和国际形势变化,中国的矿产管理更加重视国家安全与战略稳定。
修法只是其中一步。
中国稀土集团也在数周前进行了高层人事调整。
总经理、副总经理、三位非独立董事一并更换。
新任高层相对年轻,在国际对口方面更专业,标志着中国稀土将进行战略转型,以后中国对于民用和军工的两轨将分得更为明确,民用部分的申请将由集团来进行专业裁决裁决。
不仅民用和军用被划清界限,出口也将更强调规范、安全与风险评估。
这不是战术动作,而是战略设计。
从稀土扩展至钢铁,反制动作打出“组合拳”
中方的应对,也不只局限于稀土。
近几年美西方国家发现中国态度越来越强硬,针对中国的时候居然遭到反制。这让他们很不习惯。各种“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
中国可不惯着。
6月30日,中国商务部宣布,自2025年7月1日起,继续对原产于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尼的不锈钢钢坯和热轧板卷征收反倾销税,期限五年。
税率相当高:
欧盟与英国公司统一征43%。
印尼公司征收20.2%。
韩国部分企业征收高达103.1%。
公告中用了一个关键词——“继续征收”。
意思很清楚,这是政策延续,不是临时应对。
为什么这几个国家被点名?
因为在过去几个月中,这些国家在与美谈判时多次试图以牺牲中方市场换取美方关税豁免。
英国就是例子之一。
为成为美方钢铁关税豁免对象,选择与中国“切割”。
韩国一边推动与美“互惠协议”,一边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屡屡遇阻。
印尼则更复杂。
印尼在与中国有镍产业合作的情况下又与美国共建关键矿产项目。这显然不是“中立”。
所以中方的选择是明确且制度化的:不止稀土,还有钢铁,也一样反制。
表面是供应链之争,底层是规则制定权之争
从华盛顿会议到中国修法,表面看是资源供给的问题。
但实质是产业链和规则的争夺战。
美国希望通过设立联盟,打造一个“去中国化”的资源网络。
但产业链不是搭棚子那么简单。
日本缺提炼技术,印度缺基础设施,澳大利亚资金有限。
即便组建平台,产业流程如何协同,谁来承担成本,仍是未知数。
而中国只是把制度规则做深做细。
新版《矿产资源法》将 “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 写入立法宗旨,通过法律设红线。
再加上对中亚、非洲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完成“外部供给—内部冶炼—市场调配”的闭环系统。
美国想重构全球稀土产业格局,但真正掌握规则制定权的,不是谁声音大,而是谁走得稳。
四国外长用了一个上午宣布联盟成立。
中国只是做了两件事:修了一部等了29年的法,换了一批管产业的干部。
中国的回应向来都是克制又坚定。
在全球资源格局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争的不只是稀土,而是规则,是主导权,是长期稳定。
你喊你的联盟,我修我的制度。
来日方长,这四国能搞出什么名堂,马上就能见分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