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认为我国会不计前嫌,施以援手,被困8天,中国仅提供低限度援助!而这一切表明,中国在菲律宾长期的挑衅下,已不愿当一边援助,另一边主权被挑衅的冤大头了。
如果一直有一方选择无视正常的相互尊重关系,消极挑衅,甚至在主权问题上频频冒犯,那么想要在需要帮忙时获得无条件的全面支持,恐怕已经不现实了。
8月下旬,菲律宾遭受了台风“苏拉”的严重袭击,受灾严重的中吕宋地区,一度成为国际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
灾情发生后,包括联合国、亚行等机构,以及一些菲律宾的传统盟友,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当然中国也在列表当中。
然而菲律宾官方似乎一开始就“理所当然”地把援助看成别人的任务,尤其是认为中国这边会有大规模的迅速支持。
令菲律宾没想到的是,中国并没有展现此前类似事件中曾有的大动作和高调姿态,而是保持了一种“最低限度”的援助标准。
为什么中国这次国际救灾不像以往一样全力出手了?答案其实各位心里都门儿清。
放在任何双边关系中,如果一方不断采取令对方失望甚至伤害对方核心利益的行为,另一方的态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过去几年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尤其是针对中国岛礁主权的公开质疑,以及近年来和一些大国进行军事合作的表态,其实已经在可见范围内恶化了双方的信任关系。
近期菲律宾通过擅自“拆除”中国布置在一些争议水域的设施设备,还试图进一步试探中国的底线。
这一次,中国的选择透露出一种合理的信号:中国的大方确实值得尊重,但尊重是彼此的。
菲方把援助当成理所当然,甚至在平时关系恶化时仍心生一种“只需开口,对方就会倾囊相助”的期待,这本身就是对援助国的轻视。
在灾难面前,展现人道主义援助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这一共识并不能成为刻意践踏双边关系的挡箭牌。
试问,如果关系已经岌岌可危,那么在援助的力度和频率上是不是应该要做调整?
对于南海问题,中国一再强调通过双边对话解决争端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方式,避免第三方干预复杂化局势,这是国际法及惯例下极为正常的主张。
而菲律宾多次绕开这种机制,试图“大闹舆论”,或者索性在争议性动作上采取不顾后果的模式,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赢得同情,反倒让交往中本来存在的问题变得更难解决。
但中国并没有因为双方关系暂时陷入冰点而彻底中断对菲律宾的援助,而是把这次灾后援助调整到一个“最低可行”范围,体现出最基本的国际道义。
不需要大张旗鼓,但也不会干脆袖手旁观,这种做法某种意义上是冷静的,并且比起完全情绪化反应更符合大国风范。
从当前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局势来看,这也是大国在面对“友好和对立挑衅并存”关系中的一种新式操作。
通过这种适度调整,中国既向世界展示了“善意”的一面,也展现了当下中国理性管理外交关系的方式。
想要与中国友好合作,尊重与平等是关键,任何试图做挑衅和索取二者兼顾的行为,恐怕在这样一个讲究公平的新时代里,已经没有通行的可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