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才刚进度过半,很多人心中的“年度剧王”已有了归属,那就是《匹兹堡医护前线》(The Pitt,以下简称《匹兹堡》)第一季。

这部豆瓣评分9.5的新剧,自开播以来一直稳居Max平台全球热门剧集前三,平均每集观众超过1000万,入选近日新鲜出炉的艾美奖提名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从制片人R·斯科特·格雷米尔、主角诺亚·怀尔再到编剧团队,该剧凑齐了《急诊室的故事》(ER)相当多的原班人马。对于美剧发烧友来说,后者在医疗剧中享有标杆性的地位。

据悉,《匹兹堡》的主创们本想重启ER,制作一部以约翰·卡特医生(诺亚·怀尔饰)为主角的衍生剧,但迫于版权纠纷,遂决定打造全新的医疗剧IP。得益于业内资深的黄金阵容护航,《匹兹堡》充分展示了优秀医疗剧的传统美德,如均衡有力的群像、专业主义精神和人文光辉,此外又不乏大胆的实验和进取心。

从时间上看,该剧借鉴了《24小时》独创的实时推进叙事,在紧凑的篇幅内,讲述了医生们从早晨7点换班到晚上10点收工的忙碌一天。每集约50分钟的时长,基本同步于现实中的时间跨度。

而在空间上,剧中约90%的情节都锁定在急诊室内,这个搭建在华纳片场摄影棚里的布景,耗资400多万美元。和密闭环境相映衬的,是大量手持和肩扛长镜头的运用,精准再现了医护人员们忙得脚不沾地,甚至无暇上厕所和吃饭的状态。

医疗剧尖锐的题材,紧绷和高浓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匹兹堡》对很多人来说,并非窝在沙发里“边织毛衣边看”的下饭剧。《纽约客》将整部剧的内核提炼为“古典英雄主义”(the old-school heroics),可谓十足贴切。而在重拾美剧古早的风味之余,它也在试图打破程式化的套路,传递出迫切的公共教育和警示。

修罗场一日

为何在所有职业剧的分类中,医疗剧总能收获特别的青睐?作为人流密集的场所,医院形同社会的瞭望塔,人间百态尽收于此。而急诊室更是挤满各种突发情况,每个人都强撑着一脸疲惫,糟心事像潮水般汹涌而来。

医疗剧庞大的信息量输出,在增强代入感的同时,也构成了一种对社会百态全景式、多视角的记录。《匹兹堡》聚焦于某虚构的创伤中心,这里每天要接诊上百号病患,他们的症状种类繁多。由于人手短缺,医生们常要在病房里来回奔走,难怪会私下调侃说,来急诊室上班的人都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

熟悉医疗剧的人,会在剧中看到许多经典的救治案例,从脚踝开放性骨折、车祸擦伤、硅胶丰臀失败到产后大出血等等。在画面尺度上,主创如实还原了手术的流程,逼真的筋骨和血浆喷溅,难免引发生理不适感,却也能打通观者的神经,使其直面医护人员被高压裹挟的日常。

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除了贯穿晦涩、专业化的术语和解说,编剧也对当前热门的社会议题做了一些触及,譬如芬太尼药物滥用、青少年堕胎、厌女incel男……11集结尾拉爆的“音乐节枪击案”,更是将枪支暴力和无差别恐袭——这个长期困扰美国社会的威胁和主线绑定,凸显了地方医疗系统应对大规模、突发性伤亡的脆弱。

现实中的医生轮班是12小时制,在拍摄期间,主创遵从HBO高层的建议将《匹兹堡》扩展成15集,于是才有了最后几集残酷、让人大脑缺氧的“紧急加班”。由此延伸出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点:为何剧中的话题辐射如此之广,却没有显得堆砌和要素过载?

在对材料的加工上,编剧如同老练的主刀医生,显示出了强大的判断及统筹能力。一方面,这些病例大都基于现实原型,而它们在剧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划分:

有的仅作为过场点缀;有的叙事线虽相对完整,但在关键处进行了留白和悬置,如人口贩卖和父亲性侵女儿这两条故事线,以免其现实性叙事被情感说教拖累;有些更为严峻紧迫的话题,则用了较多的篇幅和戏剧性技巧去渲染,来唤起人们锥心的痛觉和重视。

身为外行,我们很难洞悉整个创作团队前期如何展开讨论,又是怎样在现场进行部署的,却可以从上述点-线-面的递进式结构中,窥见他们“档案柜”式的严谨思维。所有切片在高密度运转的同时,被疏密有致地编织起来,如同若干个小齿轮相互咬合,带动,最后嵌进了更大的心灵图景(枪支案、新冠PTSD、医患矛盾)之中。


所有的切片最后嵌进了更大的心灵图景之中 /《匹兹堡医护前线》

为了服务于叙事上的细密,剧中的摄影也饶有心思,除了长镜头的流畅丝滑,还频繁在同个画面内运用变焦等手法来切换视觉重心,巧妙过渡转场。此外,镜头在捕捉急诊室内的混乱之余,也会不时扫向候诊区。焦灼和烦躁充塞着拥挤的人群,几乎快把空气给撑爆了。

当代美国社会的撕裂和疮疤,就这样被赤裸地剥开,剔除了冗余的配乐,只有仪器设备的嗡鸣、推车轱辘声、嘈杂的人声回荡,交织成生命脉动的交响曲。

平凡人的痛与怕

一部以“真实”为核心诉求的医疗剧,若想长久扎根在观众心底,除了粗粝的仿纪录片质感,剖露社会痼疾,还得将人物塑造得极其生动和鲜明。《匹兹堡》的群像构建在同类中称得上教科书级别,具体可从两方面来切入分析。

首先是身份对比上,全剧的常设主角将近十位,其中又根据工种(医生/护士/行政/社工)、职级(主治医生/住院医生/实习生)的不同设置了多个对照组。难得的是,主角们在进行梯度变化的同时,每个人都烙上了独特的印记。观众就算短时间记不住名字,也能把角色和各自的性格背景、行事作风挂上钩。

剧中的灵魂人物,是诺亚·怀尔饰演的主治医生罗比。除了专业水准过硬,他身上兼有成熟、稳重的领袖气质,能在紧要关头凝聚军心和鼓舞士气,点拨新手实习生,又会尽可能关照每个有特殊需求的患者。

但,哪怕是这样一个定海神针般的角色,也有难以启齿的心理危机。全剧抛出的伏笔和闪回,揭示了轮班这天刚好是罗比的导师因新冠殉职的四周年纪念日,饱受梦魇折磨的罗比,好不容易才在四年后做好了返工准备。

将线索补足后,便不难理解罗比间歇性的情绪波动。挺过了漫长的压抑后,他在目睹继子的女友莉亚因中枪失血过多、抢救失败时,受到继子诘难,自责得在临时停尸间恸哭,迸发出了一连串注定无果的追问。

剧中大部分角色,都掺有类似的灰度,他们比起日韩、香港等东亚地区医疗剧中常见的“精英天才”设定,更像是深陷制度和伦理夹缝的普通人,蹑行于钢丝之上,应付着鸡飞狗跳的私生活。

麦凯医生正在和前夫打官司争夺儿子的抚养权,全天戴着足踝监控;二年级住院医师梅丽莎有个患自闭症的妹妹,而她本人会在充满噪音的场所应激;实习生贾瓦迪出生于医学世家,即便能力远胜同龄人,却时常挣扎于父母期望和“关系户”的身份……

引发广泛讨论的,还有兰登医生和实习生桑托斯这对冤家。前者医术高明且干练,却有从医院“偷药”这样不光彩的污点。而后者作为举报人,给观众的初印象可说是配角里最差的:乱给同事起绰号,过度表现和抢功,对野心毫不掩饰。直到临近结尾的包袱抖出,观众方才察出她对外释放的攻击性,其实是层层加固的“自我防御”铠甲。

除了极为丰满的群像光谱打底,在选角上,除主演怀尔以外,许多配角都是刚入行的新人演员。他们在开拍前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封闭式特训(项目包括缝合、插管、医学超声检查和心肺复苏等基本功)。剧组还招募了大量真实的医护人员在背景里穿梭,以酝酿专注沉浸的氛围。

于是,我们得以看到演员们不着痕迹、“生活流”的表演。他们会拿救护车遭窃这样的离谱事儿打赌,对着哀嚎的病人讲段子和冷笑话,若以传统观念来看,这样做多少显得不合时宜,却在剧中起到了调节、舒缓节奏的作用。对于见惯了生死的医护人员来讲,那更像是他们难得的情绪出口。


会在病人面前打赌讲冷笑话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在急诊室守岗,意味着嬉闹不过两秒,便要投入到下一轮作战。剧中有个震撼的高潮场景:在枪击案导致上百名伤者涌入时,急诊室被改造成“战地医院”,由于血库告急,医护人员们不得不主动献血,罗比的老友阿博特甚至边输血边做手术。

如果说急诊室内部多元的群像和冲突拉扯,赋予了剧本以最直接的叙事张力,那么这种出于纯粹的职业操守和复杂人格的碰撞,则翻腾着更深长的意味。它让我们看到了医者对本能的下意识顺从——不假任何煽情、媚俗的口号,在此刻,行动胜过所有言语。

没有终点的战役

医疗剧拍到今天,似乎已形成了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模板。但在对时代脉象的把握上,《匹兹堡》仍能带来稳健的启发。将其和前两年流行的《疼痛难免》《医院五日》等作品相映照,刚好可以对“后疫情时代”医疗剧的主题、叙事和风格转向的过程中梳理。

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归纪实美学,在朴素打光和手持跟拍等技术的加持下,传统医疗剧的浪漫化滤镜被撕碎,让位给“去英雄化”叙事和对公共卫生议题的探讨。

在以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原型的《医院五日》中,护理人员在断水断电、持续高温的恶劣环境下,做出了执行安乐死的艰难抉择。《疼痛难免》则以辛辣的脱口秀式笔触,将英国公立医疗体系(NHS)的官僚作风和医护过劳问题推到了台前。

《匹兹堡》也具有这样的冷冽之感,但它对系统性弊端的控诉并不张扬,而是在被精心处理后消融在了一些对话和伏线中,如开篇提到的急诊室床位稀缺,人手不足,很多病患甚至要在走廊上将就。多重因素的叠加拉低了问卷满意度,也让身为主管的罗比频繁被管理层施压。

诊室的高负荷运转则是另一处信号,和《急诊室的故事》比起来,这部剧在节奏上快了1.5倍。除了执刀的医生,以护士长达娜为首的护士们要随时紧盯叫号大屏,安抚病人们的情绪,但辛苦换来的并不总是理解。在抽烟小憩时,达娜被某个等到发火的患者狠揍了一拳,这次遇袭让她内心的阴影加深,进而萌生出离职的念头。

她并不是孤例,自疫情以来,由于工作压力暴增、通胀高企、薪酬与工作量不匹配等沉疴,美国医疗系统内的罢工事件接续不断。紧急护士协会(ENA)2024年发布的调查指出,在接受调查的近500名成员中,56%的护士在过去30天内曾遭受言语侮辱、暴力威胁或身体攻击,根据同年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的统计,42%的受调查成员计划在未来1~2年内离开临床岗位,同比增加10%。

改善医护人员的处境,注定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剧组拍摄的初衷,也不过是在离职潮蔓延、精神倦怠高涨的气候下,客观记录下从业者的身心疲惫,如同主演怀尔在接受《Deadline》采访时所说:

“突然之间,我们医疗体系的实力变成了每个从业人员的实力。他们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健康,他们获取心理健康资源的程度将决定国家安全网的构成,以及我们彼此关爱的程度。这真是一个脆弱的体系,如果你读过报纸,就会发现它变得更加脆弱了,我们对他们要求太高了。”

当然,主创们也懂得在发泄完颓丧后,注入些正面的信念感,尤以最后几集的救援为主旋律标志。在惊魂一夜落幕后,罗比和阿博特拖着沉重的身躯从候诊区离开,电视上正在直播格洛丽亚(首席医疗官)参加记者会的画面,可见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后的宣传工作,也是医院业务经营的一部分。

但对罗比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外界的溢美和掌声,而是在附近公园里小聚,“嗤”一声拉开冰镇啤酒罐,享受无人打扰的安宁。当着所有人,阿博特不经意拆下假肢,擦拭起了沾在上面的血迹,前后不过几秒的镜头,却让人为之惊颤。

从专业手法抑或个别角色的塑造上来看,《匹兹堡》或许未达“完美”,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今年以来最重要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原创剧集代表。它敢于凝视深渊,触碰社会的大动脉,也珍视个体情感的微光和余温。正因如此,才让它更显得可贵,成为值得铭记的文化事件。

作者 |邹迪阳

编辑 | 吴擎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诺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