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中环九如坊这个地方,现在看着挺热闹。

人来人往,咖啡店开了一家又一家,谁也不会想到,快一百年前,这里曾经出过命案。1928年4月30日中午,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刚走出办公室,还没来得及撑开伞,就被人连开三枪,当场倒地。

伤在胸腹之间,送到医院不久就没了。

这个人姓利,叫利希慎

那时候的香港人都知道他是谁。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铜锣湾一半的地是他的,四位太太,十五个孩子,身家过千万。

有人说他是“铜锣湾之王”,也有人私下叫他“鸦片大王”。

但不管怎么叫,他确实是那个年代最有钱、最能干、也最神秘的华人商人之一。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

利希慎那天中午像往常一样散步回家,没带保镖,也没坐轿车。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他一贯如此,西装挺括,步伐从容,就像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似的。

可那天,街角等着他的不是阳光,而是子弹。

凶手是谁?没人知道。

有人说是商业对手找人报复,也有人猜是澳门方面的势力想“清场”。

案子悬了几十年,到今天都没破。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这事儿出来以后,不光香港震动,连澳门的街头都有鞭炮声响起。

利希慎在澳门的对家不少,有些人甚至因为他而家破人亡。

有人冷冷说了一句:“他死了,轮到我们活了。

可问题是,他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说起来还得往前倒几十年。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利希慎不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其实他出生在夏威夷。1879年,利家在檀香山已经小有积蓄,父亲利良奕靠卖药、种甘蔗起家,还开了家“广生行”。

在那个年代,能在海外混出名堂的华人不多。

他给儿子取名“希慎”,意思是“怀希望,存谨慎”。

这个名字,后来变成了一种提醒。

17岁那年,利希慎回到香港。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他进了皇仁书院——那会儿是港英政府办的英文中学,能进去的不是商贾子弟就是政治新贵。

他一边读书,一边在英华书院教课,课后还跑去当翻译。

英语好,人机灵,反应快,谁都爱用他。

但他没急着做生意,先是打了几年工,做过编辑、跑过船、也在锯木厂干过。

有人说他是“在社会底层混过来”的,其实不算准。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他有家底,也有眼光,真正厉害的是,他能看清趋势。

鸦片这行,他不是第一个做的,但他做得比谁都精。

他绕开大庄,自己开公司,建渠道,压价格,做品牌,甚至把货送到广州、马来西亚。

那时候鸦片还没禁,政府靠它收税,商人靠它发家,一切都在灰色地带里运行。

他抓住这个“合法但不体面”的空子,赚到第一桶金。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有人背后骂他“”,他听见了也不在乎。

他说过一句话:“我又没偷没抢,政府都在卖。”这是他那个时代的逻辑。

可他心里清楚,这种钱来得快也走得快。

真要长久,得靠地。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铜锣湾。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1923年,他花了380万港币,从怡和洋行手里买下铜锣湾一大片空地。

那会儿,这地方还没地铁,交通不便,晚上走路都冷飕飕的,没人觉得这里有前途。

有人劝他别冲动,他只说了一句:“九龙要满了,湾仔之后就是这儿。

他不是只盖房子,而是整个片区一起开发。

修路、拉电、建戏院、开商场、建办公楼,连写字楼集中办公的概念都是他最早引进的。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那个“利舞台”,当时是全港最先进的戏院,有冷气、有旋转舞台,成了文化地标。

后来铜锣湾真就火了,他也成了这块地的最大地主。

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靠鸦片起家的生意人。

他出入总督府,跟英资大班吃饭,也跟内地来的资本家打交道。

他说话不多,但一开口总有人听。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他把早年那点“灰色财富”,都变成了一幢幢楼、一张张地契。

可惜,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风向变了。

1928年,他在澳门打了一场官司,争的是鸦片经营权。

官司他赢了,对手输得很惨。

可这胜利没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成了杀机的导火索。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他没当回事,还是照旧走路回家。

可到了那天中午,九如坊那条巷子,一名男子快步逼近,三枪打完,立刻坐车离开。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枪声响起那刻,街上人全吓傻了。

有人跑去报警,有人蹲下来给他止血,可一切都太晚。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他被抬上担架送到中央医院,不久就没了。

终年49岁。

葬礼那天,很多人都来了。

有地产商、有官员、有昔日对手,也有看热闹的市民。

媒体头版全是他的消息:“铜锣湾大地主中环遇刺”“鸦片大王命丧街头”……各种说法铺天盖地,但没人知道真相。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他死后,留下四个太太、十五个孩子,还有一堆没分完的地。

家族差点打起来。

每房都想分点好处,谁都不服谁。

那会儿,要不是原配黄兰芳出面,可能真要闹上法庭。

她一句话定了调:“找铭泽回来,其他人都闭嘴。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利铭泽是长子,正在英国牛津念书。

他一回港就接手公司,迅速封账、整顿、立规矩。

他把鸦片业务彻底剥离,只做地产,还请来英国律师设董事会、建信托,把“家族企业”变成了“现代公司”。

弟弟们也相继加入,一个管财务,一个管项目,一个做慈善,配合得很稳。

几十年过去了,“希慎置业”成了铜锣湾的代名词。

17岁赴港闯荡,49被枪杀,留给4妻15子半个铜锣湾,富过李嘉诚

从利园山道到时代广场,哪栋楼不是他们家的?房子拆了一批又一批,租客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房东的姓,从没换过。

参考资料:

邓家宙,《香港早期华商发展与社会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陆耀东,《殖民地香港的鸦片贸易与社会治理》,三联书店,2012年

陈志华,《从利希慎到李嘉诚:香港地产百年浮沉》,中和出版社,2017年

香港中央图书馆档案馆藏:《中环九如坊枪击案调查报告》,1928年5月

《香港工商日报》1928年5月1日头版报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