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国家发改委高层明确表态,将从创新驱动、地方约束、产业布局、行业自律四方面系统整治“内卷式竞争”。
对已经深陷激烈价格战多年的汽车行业来说,政策高层的指令明确。此前,顶层会议也多次明确提出,反对内卷式竞争。然而,政策的滞后性与执行难度,使得部分企业仍抱有侥幸心理。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经对“价格战是双刃剑”的预言余音未散,“倒闭车厂的二手车如废铁”预警还在发酵。
过度资本化裹挟下的价格战,正侵蚀着消费者的利益。在新能源车平均售价同比下滑12.6%的背景下,用户所持车型的保值率大幅下探,“新车当二手卖”的现象已成普遍。二手车市场中,部分车辆上市半年即贬值超30%。消费者信任正在被反复透支,对品牌长期价值的判断趋于谨慎。
在行业深陷“内卷”泥潭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声音显得愈发清晰。他直言:“吹灭别人的灯,关键是什么灯,它要是鬼灯我一定要把它吹灭了,让这个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在他看来,价格战不仅击穿了商业底线,更以牺牲用户权益为代价透支产业未来。当部分车企以“亏本换销量”粉饰虚假繁荣时,魏建军却以务实”精神撕开行业真相:“有些产品从二十二三万降到十二三万,什么样的工业产品降10万还能保证质量?”
当资本狂欢掩盖了产业链的崩塌风险,当“数据造假”与“技术包装”成为营销噱头,魏建军以清醒的姿态,撕开行业浮华表象,呼吁回归制造本质与用户价值。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价格游戏”。它需要用户的支持、企业的坚守、政策的引导,更需要整个行业对规则和底线的敬畏。魏建军的“人间清醒”,正是对这种敬畏的最好诠释。
在行业转型的拐点时刻,用户的选择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当更多用户开始关注“为什么便宜”,而非“便宜多少”,当更多企业开始回归技术投入与品质优先,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摆脱内卷,迈向全球竞争的更高舞台。而这,正是魏建军的终极使命——为用户发声,为产业护航,为中国汽车的未来铺路。
产业机遇不该被肆意挥霍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大关,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这一数字背后,是国家政策对新能源产业的长期扶持,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快速响应。然而,政策红利的释放并未完全转化为产业的健康增长,反而在资本裹挟下催生了新的矛盾。
在“造车风口”的诱惑下,大量资本涌入汽车产业,催生了无数“讲故事”的企业。2023年至2024年,仅造车新势力就完成超过500亿元的融资,但其中许多企业尚未实现正向现金流。
正如魏建军在专访中所言,电动车健康发展,首先不能过度被资本裹挟,任何的商业都需要有利润赚钱造血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是尊重资本的,但是行业不能过度的资本化。
然而,资本的逐利性让行业陷入短视的恶性循环。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远低于下游制造业平均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车企为争夺市场占有率,不惜以“亏钱换量”的模式抢占用户,甚至通过虚标续航、降低品控等手段压缩成本。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不仅透支了企业的造血能力,也动摇了产业的长期根基。
魏建军很早就预言:“这种无底线的降价,都不盈利。企业不盈利,哪有走得远的?”
这一论断已然成为现实。乘联会数据显示,去年,新能源车新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达9.2%;常规燃油车新车也未能幸免,平均降价1.3万元,降幅为6.8%。
价格战的直接后果是产业链的全面承压。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4年4S店退网数量达4419家,头部上市集团都出现营收净利双降。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价格战扭曲了市场机制,导致企业将资源从技术研发转向营销博弈。
魏建军的清醒在于,他不仅指出问题,更提出了解决路径。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回归制造本质,建立制度规范和底线思维。”这一观点与政策方向不谋而合,却在当时因“逆耳”而饱受争议。如今,随着行业利润率触底、供应链危机爆发,他的预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的推动。但政策红利的释放必须以产业健康为前提,而非成为资本狂欢的遮羞布。魏建军的警示提醒我们:在追逐规模扩张的狂潮中,必须守住产业的初心,否则今日的“胜利”将成为明日的“坟墓”。
用户不该成为牺牲品
这场看似让利消费者的狂欢,实则是一场以牺牲行业底线、透支用户信任为代价的“自杀式博弈”。
魏建军在采访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产品从二十二三万降到十二三万,什么样的工业产品降10万还能保证质量?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在激烈的竞争中,部分车企开始通过“偷工减料”“参数虚标”等手段维持低价。例如,部分企业车型虚标续航的行为,不仅让消费者沦为“韭菜”,更将中国汽车产业的诚信体系推向深渊。
频繁的价格调整对新老车主造成的困扰尤为明显。新车购买后不久即降价导致资产贬值的问题日益严重。
魏建军关于“新车主背刺”的观点直击问题核心:“上个月买的这个月就降了,现在不是老车主背刺了,而是新车主背刺。”
这种现象不仅让用户资产贬值,更让整个二手车市场陷入混乱。当车企因价格战亏损时,售后服务体系的崩塌更是首当其冲。
2024年,部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全国范围内售后服务网点瘫痪,用户投诉量激增300%。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企业为了维持低价而透支的未来,是用户为“便宜”付出的代价。
“0公里二手车”现象及其对用户信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魏建军指出:“这种无限度的降价,现在有一种怪象叫0公里二手车。
所谓“0公里二手车”,实际上是指车辆上完牌照就算注册了,但又回到了二手车市场。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和不安。三四千家在卖0公里二手车,显示出市场的混乱程度。魏建军呼吁行业规范,重塑用户信任。
部分车企为了短期利益进行的虚假宣传和技术参数夸大行为,进一步损害了用户权益。魏建军强调:“过度宣传,过度夸张,使用户体验达不到预想。”他呼吁加强汽车产业治理,确保用户获得真实的信息和服务保障。只有给用户如实地去讲,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随着信息透明度提升和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更加理性地选择品牌,并支持那些坚持品质与诚信的企业。
长城汽车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燃油车CACSI用户满意度榜单第一,其新能源车型的投诉率低于行业均值,这些数据背后是用户对“长期主义”品牌的认可。
魏建军坚信:“用户的选择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当更多用户开始关注“为什么便宜”,而非“便宜多少”,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摆脱内卷,迈向全球竞争的更高舞台。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开始对价格战说“不”。2024年,多家车企因价格战导致财报暴雷,投资者信心骤降。
这些案例表明,价格战不仅伤害用户,更让资本市场对行业的可持续性产生质疑。当“亏本换销量”的模式难以为继时,唯有坚持技术投入、品质优先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赢得未来。
产业有了底线才能更强大
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首次登上全球汽车出口国榜首。到了去年,这一数字来到641万辆,同比增长23%。
然而,当“中国制造”加速出海时,一场关于规则与底线的较量却悄然展开。
在欧美市场,部分中国车企因低价倾销、技术标准不符等问题遭遇反制。例如,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以“不公平竞争”为由施加高额关税,背后折射出国际市场对中国汽车“规则意识”的质疑。而在中国国内,价格战、虚假宣传、技术参数造假等乱象,也在侵蚀着行业的根基。
魏建军曾多次强调:“我们去海外驾驭市场,融入市场,需要遵纪守法讲诚信。”这一观点并非空谈。
在长城汽车的全球化布局中,“规则”始终是核心关键词。2024年,长城汽车在澳大利亚上市的坦克300柴油版车型,凭借符合澳洲严格排放标准的设计,赢得了当地用户的认可;在泰国市场,长城汽车通过本地化研发和供应链建设,避免了“以低价倾销换取市场份额”的短视行为。这些实践印证了魏建军的判断:在全球竞争中,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建立基于规则和秩序的“底线思维”,否则所谓的“出海”终将成为一场无源之水。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这一政策信号迅速在汽车行业引发连锁反应。国家发改委随后出台多项举措,包括加强对车企财务造假、虚假宣传的监管,以及对价格战的限制性政策。
魏建军的发声与政策方向高度契合。他屡屡公开批评“无底线的价格战”,要求对用户客观。
政策层的干预,正在重塑行业的游戏规则。2025年初,国家发改委高层联合六部门启动“汽车产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技术参数造假等行为。
这一行动与魏建军的呼吁形成共振,也印证了其作为行业“清醒发声者”的前瞻性。正如他在专访中所言:“综合整治内卷,不是打压竞争,而是让竞争回归到技术、品质、服务的正轨。”
在行业乱象丛生的背景下,长城汽车的务实精神显得尤为珍贵。魏建军提出的求真精神不仅是对行业问题的诊断,更是对解决方案的探索。他强调,这就是要拿着火把,走出当前困境,把事做完整。
在技术研发上,长城汽车以“长期主义”为核心,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占销售额的比例稳定在5%以上。2024年,长城汽车的Hi4-T混动架构、Coffee Pilot Ultra智能驾驶系统等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迭代的范本。
在品质管控上,长城汽车以“造长城的耐心造车”为理念,建立了行业首个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从供应链管理到生产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国际标准。例如,长城汽车的徐水试验场投资50亿元,模拟全球极端环境下的车辆性能,确保产品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这种“过度投入”的研发模式,正是魏建军所倡导的务实精神的体现。
当政策层开始重锤“去内卷”,当消费者对低价背后的隐患愈发警惕,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一次深刻的转型。这场转型的核心,是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即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诚信经营,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魏建军行业清醒发声者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揭露了行业乱象的症结,更指出了破局的方向:企业必须回归商业本质,以技术为盾、以诚信为基,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正如他在专访中所言:“汽车产业代表中国脸面,我们要为全球所有的市场提供出行的解决方案。”
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中,规则与秩序始终是发展的基石。无论是面对国内市场的内卷式竞争,还是应对全球化的规则挑战,中国汽车产业都需要像魏建军这样的发声者,以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守护行业的底线。
长城汽车的实践证明,技术投入与诚信经营并非不可兼得。当企业真正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将技术实力转化为产品价值,将合规意识融入全球化战略,中国汽车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尊重,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魏建军的“求真”精神,或许无法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行业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破局的可能:在底线之上,中国汽车产业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强起来”的发展时期。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