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段时间,因为荷兰强占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的事情闹的沸沸扬扬,而中国方面对此也做出了应对。
中方的应对使得欧洲的汽车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就算面临这样的局面,欧洲人依然很自信,甚至还有欧洲人对于这个事件进行评论道。
“我觉得中国不会因为安世的事情和我们闹大的,因为中国人丢不起这个脸。”
这件事得从今年的9月底说起,那时候的我们正因为美国的关税政策与美国在周旋,但这个时候荷兰却突然跳了出来。
以“防止技术外流”和“保护经济安全”为由强制接管了安世,并且还强行换掉了中国籍CEO,而中国对这件事的反制也并不只是口头上的抗议。
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宣布限制芯片的出口,欧洲的各大汽车厂商随之就发出了一片哀嚎,汽车产业链也随之发生震动。
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国的汽车巨头企业大众集团,因为得不到安世中国所提供的半导体零部件,导致大众旗下的经典车型“高尔夫”面临停产。
而这也迫使德国不得不被迫延长工期,但还是有数千名德国工人面临着,随时都可能到来的失业危机。
但面对这件事,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的荷兰,态度却是有点耐人寻味了,官方始终没有给出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
高尔夫
而针对“安世中国停供芯片,德国大众被迫停产”这一话题,有一位荷兰网民在红迪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他不知道中国人会如何应对,但他认为中国的反应应该不会那么的激烈,这件事的感官简直糟糕透了,因为中国人认为这是荷兰在偷窃,所以这件事才不好化解,毕竟这太丢脸了,中国人承受不起把脸丢到国际的后果。
不得不说这位荷兰网友的见解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几乎可以视为现在的欧洲社会对华认知的一个缩影。
他轻描淡写的就将一场涉及到国际法和全球供应链以及主权尊严的两国博弈,简化成了“面子文化”的情绪反应。
但这种误判却在欧洲非常常见,因为这是源于多重的认知滤镜的叠加效果,一直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将中国的“面子”观念解读成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外在表现。
但却忽视了背后所代表的民族尊严,在我们的外交语境当中,面子从来都不只是个人颜面的问题,而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以及国际地位的象征。
就这样将中国的反制简单的归咎为“怕丢脸”,这不像是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吗?毕竟这都把原则性问题给弱化成了情绪问题了。
现在已经不是20世纪了,不再是美西方的黄金时代了,地缘政治已经取代了经济发展,重新回到了国际关系这个舞台的中央。
但他们却还在幻想着,中国会为了维护“中欧关系”大局的情况下,再向他们妥协,可一旦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与国家的安全挂钩的时候。
一味的经济理性反而就变成了一种不理性,毕竟国家安全的优先级是永远高于经济发展的,所以经济理性最终也只能给更为复杂的战略考量让路。
其实这些道理大家心里都明白,甚至欧洲人也知道,但他们就是一直在涉华问题上完“双标政策”。
你这边在和他说经济理性的时候,他跟你聊国家安全,等到你跟他聊国家安全了,他又用经济理性来搞道德绑架。
而荷兰政府所谓的那些强制接管安世的理由,他们自认为自己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但在我们看来,这不过就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强盗主义,是对国际经贸规则的蔑视。
而这样的行为就导致了荷兰政府自以为的“预防性干预”,到现在却演变成了自我预言的实现。
但按照荷兰政府的说法,他们之所以要强制的接管安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安世中国可能会停止对欧洲半导体的供应。
说来也刚好,也就刚好是因为他们的这种“作死”行为,反而将这个结果提前了,而且还是立马就实现的那种。
大众的停产危机其实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毕竟安世在欧洲汽车行业的地位可是非常特殊的,它的供应中断,将会波及到整个欧洲的汽车产业,进而还会影响到欧洲的就业、投资和技术升级的进程。
而荷兰的这种自作聪明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又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却又做不到心平气和的接受中国这边断供之后的后果。
中国在外交环境当中,原则性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强的,更别说是在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了,一旦被触及底线。
那么我们的反击就绝对不可能只会停留在“顾忌面子”这样的表层了,而是必然会转化成坚决的捍卫我方底线,甚至会出台某些措施。
安世半导体的这件事,虽然从表面上看的话,就只是一个商业纠纷,但实际上,却是一场关于国际规则、国家信誉和科技主权的大国博弈。
那位荷兰网友的自以为是当然是不对的啦,但这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西方对于现在中国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欧洲人只看到了中国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崛起,但却没有理解这背后所代表的战略意义和我们对于民族尊严的重视。
虽然中国人确实是“好面儿”,但如果将原则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放在一起做比较的话,那就只能说一句“面子能值几个钱儿呀?”
这场由一颗小小的芯片所引发的停产危机,应该成为欧洲人重新审视中国的一次机会。
这次危机也是在给欧洲提个醒,在现在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下,如果还是以以前的框架去硬套新的现实,那么战略误判的结局将会不可避免。
而误判的代价,则会由每一个欧洲人来承担。
信源:观察者网 荷兰玩脱了,德车企遭殃
信源:新浪财经 被荷兰冻结资产 闻泰安世事件解析与应对
信源:红迪网截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