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号,阿里资产官网上又挂出了银联商务的那点股权。
这已经是今年第六次拍卖了,前五次都没人举牌。
这股权的处境真有点惨,年初起拍价还1200万呢,到10月直接降到718万,跌了快一半。
要知道银联商务可不是小角色,2024年尼尔森出的收单机构排名里,它连续11年都是亚太第一,2002年就拿到了支付牌照,是国内最大的收单公司。
本来想这股权降点价总能吸引点买家吧,但后来发现还是没人要。
有人说,就0.12%的股权,买了也没法控制公司,谁愿意花这钱?
不光银联商务,另一家叫圣亚云鼎的支付公司也差不多。
它2013年就有了互联网支付资格,今年股东想卖20%的股份,6月第一次拍卖直接中止,9月第二次还是流拍,不到三个月起拍价就打了7折。
更麻烦的是,它的支付牌照续展申请被央行停了审查。
连牌照能不能续都不确定,投资者肯定不敢冒这险。
独立支付机构先遇“寒冬”
股权没人要就算了,连股东和高管都开始加速离场。
今年9月2号,拉卡拉的创始人之一孙浩然把手里的股份全卖了,套现快5亿。
之前7、8月的时候,拉卡拉的大股东联想控股也在减持,另一家头部公司新国都的董事、高管也在卖自己的股份。
为啥这些人急着走?支付行业分析师王蓬博说,可能是觉得拉卡拉未来没多少空间了。
你看拉卡拉今年上半年的支付交易额,比去年少了快9个点,是几家上市独立支付公司里降得最多的。
而且除了支付业务,它的金融科技收入占比也越来越低,好像到了天花板。
另外,前段时间稳定币概念炒得火,拉卡拉股价涨了点,股东趁机套现也说得通。
今年上半年6家在A股上市的独立支付公司里,4家的支付总额加起来才4.28万亿,比去年少了不少。
收费比例也在降,除了国通星驿稍微涨了点,其他几家平均降了一成,现在都往0.13%靠。
盈利本来就难,收费再降,这日子能好过吗?
难在哪?
其实独立支付公司的困境,早就有苗头了。
首先是监管越来越严,“套码”“套现”这些灰色业务查得特别紧。
去年上半年央行开的罚单里,有几张罚了上千万,全是因为支付公司给不合规商户提供服务。
而且监管对不同支付公司态度不一样,像预付卡机构、没场景的独立公司,审查更严。
合规成本上去了,盈利却跟不上。
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网络支付金额才166.28万亿,跟去年差不多,几乎没增长。
几家上市公司里,5家的支付业务收入都在降。
如此看来,光靠压低收费抢客户,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更要命的是,互联网和科技巨头还在抢地盘。
京东2012年就收了网银在线,把支付嵌进自己的电商里;美团2016年买了钱袋宝,你点外卖、订酒店,付款时默认就是美团支付,形成了闭环。
就连华为、小米都有了自己的支付牌照,依托手机、汽车这些硬件做支付。
这些巨头手里有场景,用户用着方便就不愿意换。
独立支付公司没这优势,商户和用户都被抢走了,能不被动吗?
“拉卡拉们”咋找活路?
面对困境,不少独立支付公司开始想办法。
拉卡拉今年1到9月,把商业银行、融资担保这些跟主业没关系的业务全退了,专心做支付。
还收购了做餐饮系统的天财商龙和搞信用评级的考拉信评,想做“支付+餐饮”“支付+信用”的模式。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之前考拉信评因为跟拉卡拉的人员、办公场所没分开,被证监会北京监管局责令整改过。
现在拉卡拉又把它收回来,利益隔离必须做好,不然再出问题就麻烦了。
这种“支付+细分场景”的路子是对的,但细节不做好,很容易踩坑。
还有些公司在跟巨头合作做新型支付,比如新大陆今年跟支付宝深化“碰一碰”业务,到6月底已经铺了100多万台终端。
“碰一碰”确实火,321天就有1亿用户,比刷脸、刷掌更受欢迎。
但“行星谈互金”的主理人说,这些新支付方式其实都是支付宝、微信主导的,独立公司也就是帮着铺机器、做推广,赚点服务费,没法主导方向。
毕竟巨头有钱有技术,能砸钱研发,独立公司大多在生存线上挣扎,根本没能力搞创新。
所以与其跟巨头拼技术,不如在服务上找机会。
现在不少公司开始转向产业端,也就是给企业做服务。
比如通联支付把支付、账户、科技整合起来,帮产业链上的企业做数字化服务;银联商务研发了专门的软件,帮“以旧换新”活动拨钱、开发票,现在全国31个省都在用,解决了效率问题。
博通分析的报告说,现在基础支付业务同质化严重,做企业数字化服务才是破局的关键。
企业需要的服务更具体,比如账务管理、营销支持,独立公司反而能做得更细。
更何况现在消费端支付没增长,产业端还能有8%的增速,这确实是个机会。
不过跨境支付这块,曾经的蓝海也变红海了。
连连支付今年上半年跨境交易额涨了32%,但收费比例降了5.51%,现在甚至出现了0费率的情况。
而且未来还要面对稳定币这类加密货币机构的竞争,合规和创新都得抓,难度不小。
独立支付机构现在的处境挺难的,股权流拍、股东离场、盈利下滑,还要应对监管和巨头的压力。
但也不是没机会,要么聚焦主业做“支付+细分场景”,要么深耕产业端给企业做服务,要么跟巨头合作当好服务商。
未来能活下来的,肯定是那些能把合规做扎实、把服务做精细的公司。
光靠以前的老办法混日子,怕是不行了。
“拉卡拉们”的突围战,才刚刚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