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斯坦”国家,不少人会自动关联起草原游牧图景与宗教饮食禁忌。但2025年10月15日,中国海关总署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部签署的一份议定书,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这个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正式开启了对中国的猪肉出口,首批5000吨冷鲜猪肉已通过中欧班列抵达中国市场。
这桩看似寻常的农产品贸易,背后藏着一个关于传统、融合与包容的深层故事。哈萨克斯坦有养猪传统,一直是养猪大户,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吃掉大约10万吨猪肉,还能出口几十万吨。哈萨克斯坦有大量俄罗斯族人口,因此也有吃猪肉的传统,而且哈萨克斯坦人不矫情,对猪肉没有那么多避讳和极端看法。
哈萨克斯坦早在苏联时期就是养猪大户。上世纪 90 年代,该国生猪存栏量曾高达 320 万头,是名副其实的养猪大国。在苏联时期,为提高粮食转化效率,大力推广养猪业,毕竟猪的饲养周期短、产肉率高,契合工业化发展需求。在广袤的北部草原,集中了全国 10% 以上的农业用地,贡献了 36% 的猪肉产量,苏联科学家甚至在 1968 年专门培育出适应本地气候的 “哈萨克杂交猪” 品种。
尽管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族人口减少和主体民族比例上升,养猪业一度衰落,但政府通过每公斤 98 坚戈(约 1.6 元人民币)的补贴政策,让生猪存栏量逐步回升至近 100 万头,重新坐稳中亚最大猪肉生产国的位置。
这个穆斯林人口占比超 70% 的国家,能成为猪肉出口主力,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民族融合与世俗化根基。哈萨克斯坦境内生活着 130 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占比约 20%,他们作为传统猪肉消费群体,其饮食文化与哈萨克族的游牧饮食长期共存共生。
在首都阿斯塔纳的超市里,猪肉柜台与牛羊肉专柜并排陈列,切割整齐的五花肉、排骨等食材常年供应;街头餐馆中,哈萨克族的手抓肉与俄罗斯族的猪肉馅饼可以同时出现在菜单上,不同民族食客同桌用餐各取所需,早已是日常景象。这种包容并非偶然,宪法中 “政教分离” 的原则明确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与个人饮食选择,伊斯兰教法在这里不具备法律效力,清真寺甚至成为市民遛娃休闲的场所。
事实上,哈萨克斯坦的饮食包容,在世俗化伊斯兰国家中并非个例。在很多穆穆国家,吃猪肉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家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各吃各的就好,可以同桌各吃各的。不会有强迫禁食的事情发生,也不会有“猪”这个词连说都不能说的怪事。哈萨克斯坦满大街的酒吧和超市里的猪肉柜台,都明明白白告诉游客:这里的斯坦,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土耳其的超市里猪肉制品常年供应,印尼巴厘岛的烤乳猪更是标志性美食,这些国家的实践都证明,宗教信仰与饮食多元完全可以和谐共存。极端化的饮食禁忌,本质上背离了宗教教义中的宽容内核,也与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格格不入。哈萨克斯坦满大街的猪肉柜台与酒吧,正是对这种极端认知的最直观反驳。
中哈猪肉贸易的达成,更是双方需求的精准契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猪肉消费国,人均年消费量达 40 公斤,2025 年前 8 个月猪肉进口量占肉类进口总量的 16.7%,但传统供应国集中在西班牙、巴西等远途国家,且近年多次出现订单波动。哈萨克斯坦的加入,凭借与中国新疆接壤的地理优势,通过中欧班列可实现 “72 小时直达”,大幅提升食材新鲜度,其无猪瘟疫情的优质肉源也更具竞争力。对哈萨克斯坦而言,国内人均猪肉消费量不足 5 公斤,市场容量有限,中国市场恰好为其 40 多万吨的年富余产量提供了出口通道。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中国肉类供应的饲料基础高度依赖美洲大豆,而从哈萨克斯坦直接进口猪肉,相当于间接减少了对跨太平洋供应链的依赖。截至目前,中哈已签署 23 份农产品进出口议定书,1718 家哈萨克斯坦企业获得对华出口资质,猪肉贸易只是两国农业合作的新起点。
当哈萨克斯坦的冷鲜猪肉走上中国家庭的餐桌,这背后不仅是农产品的流通,更是一种认知的刷新。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可以有发达的养猪业,一个 “斯坦” 国家可以充满饮食包容。在这个被刻板印象裹挟的世界里,这样的贸易恰恰印证了:差异从不是隔阂的理由,尊重与包容才是文明共生的密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