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70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人声鼎沸。

毛泽东站在高处,身边是久别重逢的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夫人。

谁也没想到,就在那样一个政治意味极重的日子里,毛泽东会突然谈起往事。

而且,是他三位妻子中的一位。

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的,是杨开慧。”毛泽东说得平静。

但这句话像石子一样,投进了历史的湖面。

1970年毛主席主动提及三任妻子: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的是一人

几十年过去,这个细节依旧让人心头一震。

杨开慧是谁?她不光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更是那个时代罕有的知识女性,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党员之一。

她的命运,与那个动荡的时代紧紧缠绕在一起。

说起来,他们的相识还得从1913年说起。

那时候毛泽东才二十出头,在长沙读师范,杨开慧不过十三四岁,是毛的老师杨昌济的女儿。

两人真正走近,是在1918年北京。

1970年毛主席主动提及三任妻子: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的是一人

杨昌济被北大聘为教授,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常去杨家做客。

杨开慧很快对这个从韶山来的青年产生了好感,她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那段话没有多少修饰,语气却是笃定的。

毛泽东写了一首《虞美人·枕上》回应她的情意,诗不长,却是两人感情真正的开始。

他们的婚礼办得极为简单,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拜天地。

那是1920年冬天,长沙。

没有热闹场面,但有一份坚定。

1970年毛主席主动提及三任妻子: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的是一人

这种不走寻常路的结合,在当时的湖南青年圈里引起不少议论,很多人称他们为“理想恋人”。

婚后,杨开慧没有选择躲在家里相夫教子。

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承担了交通联络、机要保管等工作。

最早的韶山党支部,她也参与筹建。

那会儿的毛泽东,奔波于湘赣一带,家里常年见不到人,杨开慧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清苦却不抱怨。

1927年,毛泽东离开长沙,准备组织秋收起义。

1970年毛主席主动提及三任妻子: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的是一人

杨开慧替他准备了换洗衣物,还叮嘱他装成郎中出行以免引人注意。

谁知道,这一送,就是诀别。

三年后,1930年秋,杨开慧被捕。

敌人对她软硬兼施,只要她在狱中写一封声明,划清与毛泽东的关系,就可以释放。

她没有答应。

她说:“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70年毛主席主动提及三任妻子: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的是一人

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刑场就义,年仅29岁。

毛泽东后来得知这个消息,久久没有说话。

他写下八个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那是他极少数用来表达感情的句子之一。

说起来,毛泽东一生写了无数诗词,提及杨开慧的,却只有寥寥几首。1957年,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可能是最著名的一首。

诗里写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直上重霄九。”这不是简单的纪念,而是几十年后依然难以释怀。

1970年毛主席主动提及三任妻子: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的是一人

相比之下,贺子珍的故事就复杂得多。

她是个井冈山出来的女英雄,年轻时胆大泼辣,会骑马打枪。1927年秋,毛泽东带兵来到井冈山,第一次见到贺子珍的时候,她才18岁。

她是永新县妇女部长,干练、有主见。

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1928年,他们在象山庵办了婚礼。

这段关系不像毛与杨开慧的那样浪漫,但走得更远。

在红军最困难的时候,贺子珍一直陪在毛泽东身边。

1970年毛主席主动提及三任妻子:对我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的是一人

尤其是长征路上,她怀着身孕,依然坚持随队前行。

一次在赤水河边,她身上中了十几处弹片,昏迷不醒。

毛泽东下令:“不能留下她,抬也要抬着走。

这不是夸张,那时候贺子珍的伤势确实严重。

傅连暲医生被派去抢救,最后总算保下了命。

但长征结束之后,两人的关系却开始出现裂痕。

一个原因是性格。

贺子珍也不是个会忍让的人。

再一个是身体状况。

她在井冈山时期频繁分娩,长征后又受过重伤,健康状况一直不好。

而毛泽东的工作节奏越来越紧,两人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

1937年,贺子珍前往苏联治疗,离开了中国。

从此,两人再没一起生活过。

后来毛泽东对身边人提过这事:“感情的事,有时候很复杂。

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至于第三段婚姻,情况更微妙。

1948年,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当初结婚没搞好,草率了。”这话不是随便说的。

他当时身份特殊,离婚也不现实。

身边工作人员记得很清楚,他说:“现在的情况,我的身份,离婚也不好……没办法,背了个政治包袱。

这段关系后来怎样,历史都有记录。

但毛泽东从没公开评价过她的为人。

只是他的孙子毛新宇曾说过一句:“她是一个历史人物,以后历史会对她做出结论的。

1970年毛泽东愿意在斯诺面前提到杨开慧,显然不是偶然。

那一年,文化大革命正处于高峰,身边的人很多都不能说真话。

而斯诺,是那个年代少数能和他平等对话的人。

他说:“从35年前到现在,我们两个人的基本关系没有变。

这话说得轻松,却重得很。

他知道,能说真话的人,已经不多了。

那天之后,毛泽东再没公开提起过杨开慧。

参考资料: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斯诺,《毛泽东传》,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何载主编,《杨开慧烈士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贺子珍口述,胡其鼎整理,《贺子珍回忆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