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再次走到风口浪尖。这一次,站在话题中心的是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和老牌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
一场始于社交平台的公开吐槽,逐步升级为法律层面的交锋。
罗永浩在微博上直指西贝使用预制菜还价格不菲,并表示愿意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直接证据。西贝随后发表声明,称罗永浩涉及“造谣”“诽谤”,并表示将提起诉讼。
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
事件的起点:一句吐槽引发的连锁反应
此前罗永浩在微博称西贝的“预制菜还卖得贵”。罗永浩的吐槽,一下子激发了无数消费者“苦预制菜久矣”的情绪。
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表示“感同身受”,称自己也曾在餐馆吃到“加热即食”的料理包,却被当作“现炒现做”出售。
罗永浩随后表示愿意出资十万元,悬赏征集西贝门店实际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这一步让事件进一步发酵。
西贝方面迅速回应,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并表示相关言论严重损害品牌声誉,已委托律师团队准备起诉。
消费者为何普遍反感预制菜?
“预制菜”并不是新鲜事物。
它确实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也更易于标准化。但消费者的情绪往往并不针对“预制菜”本身,而是针对“明明是预制,却说是现做”的不告知行为。
2023年起,越来越多餐饮品牌在线上线下打出“绝无预制菜”的宣传语,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记者走访了成都商圈的线下餐馆,以及对部分宣称“拒绝预制菜”的餐饮加盟品牌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店铺操作间内并无灶台,取而代之的是微波炉加热设备。
消费者之所以愤怒,是因为自己花的是现炒的钱,吃到的却是批量出厂的成品包。
调查揭示:打着“绝无预制菜”旗号的店铺,仍在使用预制产品
在调查中,媒体记者以加盟者身份联系了某湘味连锁品牌,对方自称“绝无预制菜”,但工作人员却坦言:“70%的菜品总部提供料理包,30%是直接发成品包。”也就是说,店家只需加热或简单翻炒即可。
另一款主打“云南牛肉饭”的品牌也被曝光使用全套预制产品——从酱料到配菜都由公司统一配送,门店操作极其简单,2人便可完成200单,出品平均成本仅为6到7元,毛利率高达50%。
看似高效,但是消费者毫无知情权。
“锅气”就等于现做吗?业内人士给出不同判断
成都餐饮业内人士陈先生曾担任《舌尖上的中国》顾问,他指出,“锅气”并不能说明菜品不是预制的。”
很多餐厅为了营造“现炒”的视觉感受,会将预制菜倒入锅中翻炒,加入葱花香菜,看起来像是现场制作,实则核心食材已是预加工。
这让消费者在面对“有烟火气”的餐厅时,也无法真正识别菜品是否为预制。这不仅增加了判断难度,也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信任。
法律角度:是否构成虚假宣传?
四川一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小明指出,若商家使用预制菜却对外宣传“现炒”,则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商家有义务真实告知菜品构成。若在宣传中故意隐瞒或误导,构成虚假宣传的法律风险非常高。
虽然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仅“鼓励”明确标示使用预制菜,但并未强制执行,这成为消费者维权的一大难点。
罗永浩发声是否推动了行业的透明化?
有观点认为,罗永浩的发声虽然激烈,但也让“预制菜是否应该明示”这一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晒出“绝无预制菜”门店实际使用料理包的照片,引发大规模共鸣。
这说明问题早已存在,只是缺乏一个引爆点。
罗永浩的“十万元征集证据”,虽然具有煽动性,但也确实促使公众和监管部门重新审视餐饮行业的宣传行为。
预制菜本身并无原罪。它的出现是市场效率、食品安全、成本控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当预制菜以“现做”的名义出现时,问题就变了性质。
消费者不是拒绝科技,而是拒绝被蒙蔽。
无论是西贝,还是其他品牌,只要在宣传上保持透明、在使用预制菜时明确标示,消费者未必不能接受。但若继续打着“现炒”的旗号售卖“加热即食”的产品,迟早会引爆更大的信任危机。
如一位网友所说:“愿意吃预制菜,但你得告诉我。愿意为锅气买单,但不能卖我假烟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