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从 9 月 1 日起,菲律宾所有大米进口要按下 60 天的暂停键。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暂停进口大米吗?至于这么大动静?可别小瞧菲律宾,它可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大米进口国,每年都得从国外买走几百万吨大米,才能补上国内的供应缺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照理说,今年菲律宾的农民应该是高兴的。上半年稻米产量达到908万吨,同比增加了4.8%,创下了新纪录。马上九月十月还要迎来新稻收割高峰,预计会有218万吨稻谷入仓。本该是丰收季,大家日子应该越过越好才对。
可现实却让农民们笑不出来。为什么?因为米价跌得太狠了。市场上收购价只有每公斤8到10比索,可农民种一公斤稻谷的成本至少要12到14比索。辛辛苦苦忙了一季,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要亏本。
在农民眼里,罪魁祸首就是进口大米。大量便宜的进口米涌进来,把市场价格压得死死的,本地稻米根本卖不上价。农民亏钱,自然就丧失了种地的积极性。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大家宁愿撂荒,也不愿再种,那粮食安全问题就会更严重。
除了国内丰收带来的压力,还有一个原因是国际米价下跌。今年印度取消了大米出口禁令,重新把大米推向国际市场。泰国、越南这些传统出口大国也在加大出货量,结果就是全球供应突然宽松,价格一路走低。
进口商当然精明,他们趁机大量买入便宜米,源源不断地运到菲律宾。看似消费者能吃到便宜米,但对本地农民来说,这是直接的“致命一击”。政府这才决定先暂停进口,给市场降降温,托住本地稻谷价格。
总统马科斯这次拍板,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多次讨论。农业部的意见很明确:暂停进口能让米价稳住,避免农民彻底失去信心。于是政府选择了“按下暂停键”,用60天的时间来消化库存,也给农民争取点空间。
与此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启动保护价收购,让国家粮食局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稻谷;再比如修建新的粮仓和加工厂,缓解仓储压力。更长远的打算是,把大米的进口关税从15%恢复到35%,提高进口成本,让本地稻谷有竞争力。
听上去一环扣一环,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菲律宾的农业问题,不是靠60天就能解决的。
菲律宾是全球第一大米进口国,去年进口量高达460万吨,远远超过很多国家。它一旦不买,直接影响到主要出口国。
对印度来说,这次打击不小。前不久菲律宾刚和印度升级了伙伴关系,还签了好几项合作协议,印度原本指望向菲律宾多卖米赚外汇。
结果刚搭上合作的桥,菲律宾就突然喊停,让印度出口商措手不及。虽然印度只是菲律宾第五大供应国,但心理落差还是很大。
对泰国和越南的冲击更明显。菲律宾是它们的大客户,突然没了订单,只能转向非洲和孟加拉市场。但非洲买家的出价比菲律宾低了大约20美元一吨,成交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利润也受损。
美国虽然不是菲律宾主要的大米供应国,但和菲律宾有零关税市场开放的承诺。这次菲律宾一刀切暂停进口,也会让美国心里不舒服,担心两国经贸关系出现裂痕。
菲律宾暂停进口,不仅影响了几个出口国,还把整个国际大米市场搞得人心惶惶。泰国大米的国际报价已经跌到了八年新低,越南出口商也急着寻找新买家。问题是,全球的需求就那么多,大家都去抢有限的客户,价格自然被压得更低。
这还会引发一个连锁效应:其他依赖进口大米的国家,比如一些非洲国家、南亚国家,看到菲律宾突然退场,可能会担心未来供应不稳,从而提前抢购。这种抢购一旦出现,就会进一步扰乱市场,让风险更高。
虽然菲律宾政府这次暂停进口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但潜在风险也不少。
进口商可能会在禁令生效前疯狂囤货,这样一来,即便暂停进口,市场上依旧有大量进口大米流通,米价不会真正稳住。农民的处境改善有限。
而且,等到60天一过,如果国内供应不足,政府不得不恢复进口。到时候,国际出口国可能觉得菲律宾“不靠谱”,谈生意时开价更高。这样一来,不仅米价可能飙升,消费者的生活压力也会更大。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长期依赖进口大米。因为耕地有限,农业效率低下,加上台风频繁,产量本来就不稳定。土地制度问题也没解决,农民没有长期保障。只要这些根本问题不改变,即便再暂停一次进口,也治不了本。
说到底,菲律宾的困境在于农业基础太薄弱,粮食安全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国际价格一波动,国内就跟着大起大落。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得靠提高自家农业的产能和效率。比如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单产;建立现代化的仓储和加工系统,减少收获后的损失;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民有更强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暂停进口能争取一点喘息的时间,但长期看,如果不把农业基础补上,每次遇到国际市场风吹草动,菲律宾都会被动跟着摇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