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半导体产业,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张汝京。作为中芯国际的创始人,他用一句“不怕慢,就怕站”点出了中国芯片行业发展的核心精神。
半导体这行当,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还得面对国外的封锁和竞争,但张汝京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把中芯国际带成了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趟出了一条路。
1948年张汝京出生在江苏南京,那时候中国还不太平,他刚一岁,1949年就随家人去了台湾,定居在高雄。小时候在台湾长大,他学习特别好,1966年考上了国立台湾大学,念的是机械工程,1970年拿到了学士学位。
但他没止步于此,之后跑去美国深造,先在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读了个硕士,又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拿了个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这一路走下来,他算是把工程和半导体技术的基础打得扎扎实实。
1977年,张汝京加入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这家公司当时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扛把子。他在这儿干了20年,从生产线到管理,啥都摸过一遍,参与了好几个国家的芯片工厂建设,经验攒了一大堆。这段时间,他算是真正在半导体这个硬核领域里磨出了真本事。
1997年,张汝京回到台湾,创立了世大积体电路公司(WSMC),想在台湾的芯片代工市场分一杯羹。那时候,台积电和联华电子已经是大佬,但张汝京凭着自己的技术和眼光,硬是让世大闯出了一点名堂。
不过好景不长,2000年,大股东中华开发和副董事长胡定吾背着他把世大卖给了台积电,50亿美元的交易,他居然一点决策权都没有。这事儿对他打击不小,但也让他下定决心换个更大的舞台——中国大陆。
同年4月,张汝京带着一腔热血,在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SMIC)。他看准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想干一番大事。从南京到台湾,再到美国,最后回到大陆,他的经历就像一部半导体行业的奋斗史。
二、中芯国际的起飞:不怕慢,就怕站
2000年中芯国际成立的时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建一个晶圆厂,动辄几十亿美元,技术还得从头学,人才也不好找。
更别提当时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先进设备和工艺想拿都拿不到。张汝京自己说过,半导体这行不是一朝一夕能搞起来的,但“不能因为慢就不干,得一步步往前走”。
他先拉来了一帮国内外投资者,包括上海实业和一些海外基金,凑了点启动资金。2001年,中芯国际的第一座8英寸晶圆厂在上海张江开工,这算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迈出的关键一步。
那时候,国内能做芯片的企业屈指可数,中芯的出现就像是给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张汝京常挂在嘴边的“不怕慢,就怕站”,其实特别接地气。半导体这东西,技术更新快,国外领先好几代,中国想追,得有耐心。他在中芯国际推的就是这种踏实干活的态度。
建厂初期,设备不行,他就带着团队一点点调试;技术不够,他就到处挖人、培养新人。2004年,中芯国际在香港上市,融到了15亿美元,资金有了保障,公司也开始往12英寸晶圆厂的方向迈进。
他还特别看重中国市场的潜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国,手机、电脑、家电啥都得用芯片,但90%以上的高端芯片都靠进口。
张汝京觉得,这么大的市场要是能自己供货,未来不得了。所以他不急着跟台积电这种巨头硬碰硬,而是先把基础打牢,慢慢往上爬。
不过,路不好走。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一直没松过,尤其是美国,高端设备和工艺流程基本不卖给你。中芯国际只能靠自己摸索,一边引进能买到的二手设备,一边搞研发。
比如,他们从14纳米工艺起步时,国外已经跑到了7纳米甚至5纳米,但张汝京不慌,他觉得能把14纳米吃透就已经是巨大进步了。
中芯还跟国内高校和研究所合作,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比如跟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地方搞产学研结合,慢慢把一些关键技术攥在手里。虽然速度慢,但至少没停下脚步。
中芯国际发展到2003年的时候,麻烦来了。台积电告中芯,说他们偷了商业机密,还侵犯了专利。这事儿挺棘手,因为张汝京之前在世大干过,而世大被台积电收购后,技术上有重叠的地方。
台积电一口咬定中芯用了他们的东西,2005年两边达成和解,中芯掏了1.75亿美元了事。但这事儿没完。2006年,台积电又告,说中芯没遵守和解协议。
这次官司打了三年,2009年陪审团裁定中芯在65项指控里输了61项,最后中芯又赔了2亿美元,还给了台积电10%的股份。这两场官司让中芯元气大伤,财务压力山大,但张汝京没认输,他带着团队咬牙挺了过来。
三、后来咋样了?
尽管有官司缠身,中芯国际在张汝京的带领下还是站稳了脚跟。到2009年,中芯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客户包括华为、高通这些大厂。
虽然工艺上跟台积电、三星还有差距,但至少中国有了自己的代工龙头。2010年后,中芯开始发力14纳米工艺,慢慢跟国际接轨。
张汝京在的时候,中芯的营收从2004年的几亿美元,涨到2009年的10多亿美元,产能也翻了好几倍。他给中芯留下的不光是工厂,还有一套务实的打法——不追求一步登天,而是稳扎稳打。
不过,2009年,张汝京跟中芯董事会的矛盾爆发了。原因挺复杂,一方面是董事会觉得他太激进,花钱大手大脚;另一方面,有人说他跟政府关系太近,决策不够“市场化”。总之,那年11月,张汝京被迫辞职,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
离开的时候,他挺不甘心的,毕竟中芯是他心血的结晶。但他没消沉太久,2011年就在上海成立了新昇半导体,主攻硅片生产。
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国内基本靠进口,张汝京看准了这块短板,想再干一把大的。2018年,他又在青岛搞了个芯恩集成电路公司,继续在半导体领域折腾。
张汝京走后,中芯国际在邱慈云等新领导的带领下继续发展。2020年,中芯在科创板上市,市值一度破千亿人民币。
国家也开始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出台了各种政策。华为被美国制裁后,国内对自主芯片的需求更急了,中芯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问题还在。2020年,美国把中芯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它买高端设备,14纳米以下的工艺推进变得更难。不过,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在往前走,像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这些企业也在崛起,慢慢补齐产业链的短板。
张汝京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个缩影。他从零开始,带着中芯趟过了最难的那段路。虽然他后来离开了,但他的理念和坚持影响了很多人。现在的中国半导体,不再是站着不动,而是慢慢跑起来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