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一年,审计5年,追款十年,直接熬到公司倒闭,前头欠的债自然也就没人要了。
现在,央国企百亿大项目已经到了没人敢接盘的程度。近期,一项总投资256亿的长吉高速安化段项目在经历4次公开招标后,依然无人接盘,最终流标。
2025年第一季度行业监测数据显示,全国超过700个工程项目遭遇投标方空缺,其中53%的项目历经三轮招标仍无企业响应。曾经炙手可热的央国企百亿大项目,如今也成了烫手山芋,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工程项目的店大欺客,让整个工程行业深陷垫资黑洞和回款困局的残酷现实。
256亿的大项目,为啥会流标呢?
因为现在工程圈流行“三不接”法则,这些都是有经验的行业老人总结出来的对央国企项目的血泪教训。前几年经济还有增量的时候,还有新的企业会一股脑地往前冲。现在新企业也被熬成了老工程企业了,自然在这三条规则之下就更没有人接了。
这个所谓的“三不接”就是:
首付款低于30%的,坚决不碰;
垫资周期超过半年的,果断放弃;
需要全额垫资的,直接拉黑。
这条法则的诞生源于无数企业被垫资拖欠追债的恶性循环拖垮的惨痛经历。以前一个亿的项目经常要求下游企业全部垫资,相当于你去工地打螺丝,还要自带干粮。
然而,经过几年这样的压榨,下游企业早就被掏空了,别说垫一个亿,垫几百万都力不从心。工程回款的难度比西天取经还难。但是西天取经人家西行师徒的关系够硬啊,你的关系够不够硬呢?以前的关系是不是已经被双规留置了,官司缠身、信誉扫地都是常态。央国企工程风险过高,企业都在用脚投票。
比如安徽S40宁国至松阳高速公路池州段,2024年9月,安徽省交投集团牵头的联合体因资金紧张,无法承受长期运营风险,连履约担保都未能缴纳,直接被取消中标资格,项目泡汤。那
核心问题仍是垫资风险过大。内蒙某高速公路项目2025年初,这个项目因要求中标方垫资30亿,导致投标不足3家而流标。现在这种状况,我有30亿,为什么要去投标呢?搞点别的投资回款,它不快吗?
还有贵州六盘水棚改项目,也要求中标方先行垫资,且盈利与否取决于房屋销售情况。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让国企都望而却步,连三家投标方都凑不齐,项目流产。
连国企都开始意识到,需要真金白银投资,并承担未来几十年的运营维护风险的时候,都选择了连夜撤标,连保证金都不要了。现在的央国企项目正从单纯的施工承包演变为要求企业从投资到运营,一包到底,周期长达10到20年,盈利与否严重依赖地方政府补贴、市场需求还有政策的稳定性。资本是有避险属性的,在国企自身资金紧张、政策风险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企业也只能选择撤标跑路。
而且如今的工程行业生态恶化是多方面的。央国企项目动辄要求巨额垫资已成为常态。回款环节领导隐身、债务扯皮,半年一年拿不到钱是常态,质量保证金基本就是泼出去的水,而且最后还维权困难。中小企业被拖欠逼急了,想打官司维权,直接给你发一个行业黑名单威胁。敢告一家就可能被集体拉黑,直接让你在这个行业混不下去。所以现在都是宁接民企10万,不接公家千万。
当然,除了乱象,还有政府的大项目,往往是被层层分包,利润被层层盘剥。真正干活的企业利润又低,风险又高。截止2024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已经突破了26万亿,国家也算是看不下去了,祭出重拳。
2025年6月1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里面明确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付款周期不得超过60天,不得以任何理由延期支付,还要求每年公开逾期账款情况,建立全国统一投诉平台受理拖欠投诉并保证一个月内书面反馈。
至于这个政策实施的如何,能否把工程人从艰难的状态下拯救出来,还需要时间。央国企项目无人问津,是行业困境的写照,却也可能是行业觉醒的契机。曾经靠垫资赌未来的野蛮生长模式正式落幕,一个靠契约精神和信用支撑的良性生态,能否蓬勃生长,或许正在到来,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干多少活,拿多少钱的干净市场。
总之,基建类项目的去杠杆不能只有底层承包企业去承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