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下好了,不用劝了,年轻人自己绕道走了。

2025年,曾号称铁饭碗中的金饭碗的临床医学专业,算是彻底“爆冷”了。

今年高考录取,清华临床医学投档位次后退26名,中山大学医学院暴跌超2000个位次,广东医科大学更是断崖下滑2.1万位。

是的,医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跌出“高光区”。

不只是医学志愿爆冷,上半年,全国有超3200家民营医院破产!

与此同时,公立医院的降薪、裁员也频频传来,医疗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说句实话,局势挺不乐观的。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学医了;另一方面,优秀医生加速流出体制。

长此以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将来可能都要为“好医生难找”这件事买单。

到底是什么让曾经的"理想职业"慢慢不香了呢?

要说最直接的原因,收入与付出严重失衡。

这年头,拿手术刀的不如拿理发刀的,学临床不如学兽医,早已不是一句调侃,而是冰冷现实的映照。

看一位病人,挂号费29元;看一只猫,问诊费2999元。

后者无需十年寒窗,不必规培专培,短期进修,即可上岗。

反观医生呢?

要本科5年 + 规培3年 + 专培2年,10年才“出师”,10年耕耘同龄人早就已经年薪几十万,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

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公立体系要求医生“既要会看病,又要会写论文”。

上班看病忙到飞起,下了班也不得休息,要搞科研、申课题。“高负荷、无社交、低自由”,成了医务人员的集体标签。

结果收入和付出严重不对等,一台手术站10小时,月工资2万,时薪才80多。

更现实的是,随着医保控费持续推进,医生的收入仍在持续缩水。

据华医网调研,2024年,57.9% 的医务人员薪资下降,说得再直白些:如今每两位医生护士,就有一位工资在打折。

“30个医生分4万绩效,人均1300”、“某儿科十几人共分一万多,月补八百”……类似案例不绝于耳。

超过61%的医学生表示“如果能重来,会重新选专业”,其中约四成已经在考虑转行。

比收入下滑更严峻的,是社会期待的转向。

过去医生是“白衣天使”,现在则被视为“成本管理员”,医生社会尊重感也在下降。

知乎有这样一个高赞回答:“患者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骂医生冷漠,可医生当天已接诊80人,厕所都没时间去。”

连续36小时值班,饭凉了热、热了凉,最终扒两口冷饭;患者一句“服务差”,半年的绩效化为乌有。

而现在,医疗人手短缺已经渗透进日常体验,以儿科为例,夜间门诊排数百号、家长苦等几小时成为常态。

据统计,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可最终穿上白大褂的,仅约10万人。基层儿科医师流失率超9%。

这说明就算培养了更多的医生,如果留不住他们,也无法解决医生紧缺的问题。

如果真的“寒了”年轻人学医的心,我们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最直接的表现可能是:等我们这一代老去,正好撞上“医生短缺潮”。

这不是制造焦虑,

我们正在疾步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

慢性病、多病共存、失能照护……医疗需求如潮水般涌来,可如果此时,老医生疲惫退场,新血液迟迟不来,我们该如何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几十年后,看好病可能不再理所当然,而是成为奢侈品,“看病难”也不再是一种体验,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困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