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灵歌

上映7天,总票房破8亿元 ——截至7月31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已进入2025年票房榜前五名,豆瓣评分高达8.6分,成为暑期档热门影片之一。

走进电影院前,我也有过“沉重预设”,毕竟基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电影,想必令人心情沉重。而观看后发现,观影的过程并非“摁着头让你哭”的廉价煽情,也没有板起脸来的生硬说教,而是令人泪流满面的同时充满力量。

这或许得益于《南京照相馆》打破了传统抗战历史电影的叙事范式,在主流叙事的框架内,完成了一次类型化叙事的实践:聚焦于普通人书写“平民历史”。电影的主角操着五湖四海的方言,在生活中从事着平凡的职业,甚至有些不起眼:小邮差、翻译、龙套演员、照相馆老板、警察班长……他们初始状态多是贪生怕死、挣扎求存,为了尽可能地多活一日,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几个小人物逐渐觉醒与转变,在暗房中经历生死抉择,各自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英雄之路”。

摒弃“高大全”的英雄模版,通过普通人的命运以小见大,这类平民视角的叙事,其力量在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凝聚于个体的微光之中,展现历史真正的肌理,已在国内外多部战争历史影片中有所应用。例如,《八佰》聚焦一群贪生怕死的逃兵、农民和黑帮打手,在四行仓库的血战中蜕变为无畏战士,展现民族觉醒的集体进程;《金陵十三钗》则让被社会唾弃的妓女与纯洁的学生结成生死同盟,边缘群体的牺牲升华出超越阶层的人性光辉;《辛德勒的名单》不回避主角作为商人的贪婪与世故,救赎犹太人的选择与转变更具说服力……这些“小人物”群像的故事,成为承载和传递民族集体记忆的鲜活容器,比任何宏大口号更能揭示战争本质。

以“小人物”视角切入严肃历史,绝非削弱其厚重感,而是为了直击人心,激发观众深层历史认同与文化共鸣。当平民说出“寸土不让”,照相馆的小小坐标已经从一条街延伸至一座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祖国大好山河成为战火中坚不可摧的精神故乡。

在商业大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优质的历史题材影片有着强大票房潜力,唤起观众对历史的敬畏和思考。而通过电影让那些曾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的普通人得以“显影”,被看见、被铭记,则更具现实意义。影片上映后,不少人了解到《南京照相馆》电影背后的真实事件,也是由两名普通人完成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两位爱国青年罗瑾、吴旋接力守护一份浸染着鲜血的相册。这个相册最终出现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罪证。

影片中,一张张南京普通市民的照片替换了日军暴行底片,喻示着历史由无数普通人的生命构成,也让我们看到底片中的普通人原本充满希望的珍贵日常如何被战争破坏。而在电影彩蛋中,一张张由南京市民拍摄的今昔对比照片里,曾经被侵略者拍摄的断壁残垣,“显影”为如今繁华的南京城。正如导演所言:“这是奇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写照。”

来源:工人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