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36军军长刘万春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会议,可是刚下车,就看到几名全副武装的警卫战士向他走来,对他说:你被捕了!
1950年的北京火车站,秋风瑟瑟,人来人往。一位身经百战的军长,满怀期待地走下火车,以为自己要开启新的征程。谁知,迎接他的不是热烈的掌声,而是冰冷的逮捕令。这位军长名叫刘万春,36军的掌舵人,他的命运为何在这一刻急转直下?是忠诚的错位,还是历史的无情?
刘万春,1900年出生于河北交河,回族人,早年投身军旅,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他军事才能出众,治军严谨,很快就崭露头角。1927年,蒋介石视察部队时,他全神贯注指挥操练,连蒋的到来都没打断,赢得了蒋的赏识。从此,他仕途一路顺风顺水。1931年,他被派往山西,担任太原绥靖公署上校高参,替蒋介石监督地方事务。1933年,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当上少将科长,深得蒋介石和陈诚信任。1939年,他调任绥远第2游击区少将司令,多次与日军交锋,作战表现顽强。
到了1949年,国共内战接近尾声,北平和平起义让绥远军政圈震动。刘万春当时指挥第111军,驻守归绥,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作为傅作义的部下,他面临艰难抉择。傅作义选择起义,他却内心矛盾重重,对蒋介石的忠诚根深蒂固。但大势已去,1949年9月,他在包头签署《绥远和平起义通电》,率部投向解放军,第111军改编为36军,他继续当军长。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彻底归心。他暗中与所谓的“台湾当局”保持联系,对新政权心存疑虑。1950年7月,他派辎重营营长李玉浩秘密前往台湾,汇报绥远情况,索要资金支持,还带回了140万元、密码本和信件。
同年,朝鲜战争爆发,局势骤然紧张。国民党趁机散布“第三次世界大战”谣言,绥远起义部队内部开始动荡。短短几个月,50多起叛乱接连发生,涉及3000多人。其中,鄂友三手下的骑兵第2团直接反水,团长毕宝熙带队杀了14名我军干部,包括政委彭志超。这些乱子让中央意识到,起义部队里还有不少隐患。刘万春的秘密勾连也早就被盯上了。
1950年11月初,刘万春接到通知,前往北京。他收拾好行装,带着简单行李,从包头搭火车出发。11月11日,火车抵达北京站,他刚下车,就被几名全副武装的警卫战士围住,当场宣布逮捕。随身物品被没收,人被押上军用吉普车,迅速带离现场。这次行动干净利落,站台上的人群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消失在视线中。
同一时间,华北军区还抓了鄂友三、张朴等起义将领,目的就是清除不稳定因素。刘万春的问题在于,他一边当着解放军军长,一边跟所谓的“台湾特务”眉来眼去,还默许部队内部的叛乱苗头。朝鲜战争打得正激烈,中央对起义部队的忠诚度要求空前严格,他的行为无疑是撞上了枪口。相比之下,鄂友三和张朴罪行更重,直接被判处死刑,而刘万春的结局还算宽大,被判长期监禁。
1957年,他被转到抚顺战犯管理所,1973年又移到北京秦城监狱。熬到1975年,他获特赦,定居北京,还在1977年当上了北京市政协委员。晚年,他写下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回顾自己这一路的起伏,感慨新中国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1993年,他因病去世,活了92岁。
回过头看,刘万春的被捕并不意外。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内部隐患必须尽快铲除。他起义归顺,却不肯彻底放下旧观念,还跟所谓的“台湾当局”暗通款曲,这种两面派做法,在那个年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中央的政策也很清楚,对愿意真心归顺的宽大处理,但对阳奉阴违、威胁稳定的绝不手软。刘万春能活到最后,还能安度晚年,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新中国的胸怀。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