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李子骄 报道
10月15日起,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正式开始,共计划招录3.81万人。目前,国考报名时间已经过半,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报考人数已超百万人,此外,还有多个岗位出现超千人竞争一岗的现象。
与往年相比,2026年的招考政策在报考资格、考察标准等方面出现了若干重要变化和细化规定。如放宽年龄限制、向基层岗位倾斜、增加专业能力测试等等。
图源:国家公务员局官网
“35岁门槛”被打破
2026年国考公告显示,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
这看似仅“三岁之差”的细微调整,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对我来说,其实这更像是一场‘复活赛’。” 今年37岁的蒋白(化名)是一名自媒体博主,因为工作太不稳定,所以选择备战国考。“之前参加过两次考试,34岁一次,35岁一次,差一点进面试,觉得很遗憾。”对她来说,大龄考公并非“瞎折腾”,反而有自己的优势。“心态更好,想法更全面,为人处世也更成熟。抓住最后的机会,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对于年龄放宽限制,国家公务员局给出的解释是“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对公务员招录年龄条件作了适当放宽调整”。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要求消除就业歧视,重点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此前,江苏、四川等地已经放宽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年龄限制。例如,2025年江苏省省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明确遴选年龄要求为38周岁以下(1986年8月以后出生)。
“此政策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多报考机会,使具备丰富社会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够加入公务员队伍,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更多元的社会阅历与专业视角。”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李曼卿表示。
人岗匹配更专业、更精准
除了最受关注的“年龄门槛”,2026年国考招录的重点依然向基层倾斜,另外,对专业性的要求达到了“新高度”。
公告显示,将继续开展分类分级考试,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层级机关特点命制试题,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增加专业能力测试。其中,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突出测评理论思维、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突出测评贯彻执行、基层工作等方面能力;行政执法类职位,突出测评依法办事、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力。
据统计,有14个部门在笔试阶段组织专业科目笔试、56个部门在面试阶段组织专业能力测试,数量较2025年国考均有增加。“说明国考对人才选拔更趋精细化和专业化。各部门更注重岗位与能力的精准匹配,通过笔试面试双环节强化对专业素养的考察。考生需更扎实的专业积累,备考需更具针对性,专业能力正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公教育总部研究院专家李茜指出。
冷热不均的报考格局
近年来,国考热度持续增加。2025年国考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创历史新高。有20个省份的最低进入面试分数线超过140分,其中最高的为149.8分,比上年高出5.1分。2025年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258.6万人,综合竞争比达到65:1。
2026年,国考热度不减。根据统计,报考首日,截至当天17时,仅9小时报名人数近19万人,最大竞争比为162:1。截至10月20日21时,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审查通过人数为2424人,该职位招考人数为1人,报录比已达2424:1。
记者梳理发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岗位报名热度差异明显。地区上,山东、北京成为报考“重点区域”,多个岗位出现“百人争一岗”的激烈场面。行业方面,税务系统报名最为火热,成为很多考生报名的目标。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岗位因职责、发展前景、报考条件等因素遇冷。如,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边检站一级警长及以下(五)”一职,招考人数为3人。该岗位限制较多,包括仅限俄语语言文学、俄语笔译、俄语口译三个专业报考,限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要擅长俄语日常用语和口语对话,仅限男性报考等。
李曼卿表示,在岗位的综合竞争比都较高的情况下,考生应该坚定信心,选岗可以考虑“一步到位”,不要轻易决定先考一个过渡的岗位,而是应该直接报考让自己未来二三十年都不后悔、愿意一直从事的岗位。
(文章部分内容综合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华图教育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