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突然宣布了 9月2日,印度政府对外宣布,明年起,甘蔗不再受任何数量限制,可直接榨汁酿乙醇。莫迪把整片糖田推上牌桌,筹码是“能源自主”,底牌却可能是2亿人的晚餐。 这个决定像颗投入恒河的巨石,在农业、能源、民生的水面激起千层浪。表面上看,印度正借着全球能源转型的东风,试图用甘蔗编织一张“绿色能源网”。 乙醇混合率从2014年的1.5%飙升2025年的19%,莫迪政府确实尝到了甜头。但甘蔗可不是普通的农作物,它是印度5000万农民的生计来源,是支撑糖业、食品加工业的根基。 整片糖田被乙醇工厂的管道“虹吸”,最先干涸的可能不是甘蔗汁,而是底层民众的餐桌。 印度糖业正经历一场“甜蜜的危机”。2024/25榨季糖产量同比暴跌18.4%,主产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糖回收率从10.16%跌至9.37%。 甘蔗能榨出的糖越来越少,而现在政策又允许更多甘蔗流向乙醇,无异于雪上加霜。更讽刺的是,印度糖价已跌至16美分/磅,而乙醇价格却涨到60美分/升,这种价格倒挂让糖厂很难不“变心”。 糖厂老板们算着每吨甘蔗多赚400卢比的账时,印度2亿靠糖价吃饭的底层民众,正盯着货架上可能翻倍的砂糖价格发愁。 在加上甘蔗是“喝水大户”,每吨甘蔗需要250吨淡水浇灌。在地下水超采率高达60%的北方邦,这政策简直是给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下“慢性毒药”。 更不用说那些拥有不到1公顷土地的小农户,他们既买不起滴灌设备,也凑不齐合作社的入场券,只能眼睁睁看着大资本把甘蔗田变成能源工厂。 莫迪政府号称要“让农民收入翻倍”,可当整片土地被乙醇产业垄断,小农户连议价权都没了,谈何增收?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政策背后的“双重标准”。2022年俄乌冲突时,印度为保粮食安全严控甘蔗制乙醇,结果让巴西抢走21%的国际糖市份额。 如今国际糖价低迷,印度又想通过乙醇生产“曲线救国”,却把风险全转嫁到农民和消费者身上。 能源自主与民生保障间的摇摆,暴露的是政策制定者的短视——他们或许忘了,当2亿人连糖都吃不起时,再漂亮的能源数据也撑不起一个国家的稳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