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涉及25个实验项目 重约37.25公斤 空间站第八批实验样品返回
中国空间站第八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九号乘组已经顺利返回地球。此次返回的究竟有哪些太空实验样品?回来之后,又将展开哪些后续研究呢?我们来看总台记者4月30日晚发回的最新报道。
样品涉及25个实验项目 重约37.25公斤
北京时间4月30日晚上,空间科学实验样品的交接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举行。这次随神舟十九号飞船下行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25个实验项目,总重量约37.25公斤。

因为活性要求 生命类实验样品率先转运交付
在现场交付的实验样品,主要是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因为生物活性的特殊要求,这些样品也是第一时间从着陆场转运到这里,包括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人和动物早期胚胎、蛋白样品及果蝇等20类,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下行生物样品种类最多的一次。

30日晚上,空间应用中心作为科学实验总体单位,就将把这些珍贵的“太空使者”交付给各个研究课题组,供科学家们展开后续进一步地面研究。

亚磁-微重力环境 果蝇实现“四世同堂”
在这些“太空使者”中,有一位非常特殊、备受关注,那就是这次在太空繁育、实现“四世同堂”的果蝇。

果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飞虫,喜欢以腐烂的水果为食,但它同时也和斑马鱼、小白鼠一样,是一种很重要的模式生物,人类有75%的致病基因都可以在果蝇身上找到同源基因,所以果蝇是科学家们搞遗传学研究的最佳材料,相关研究已经贡献了6个诺贝尔奖。

跟随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上太空的这些果蝇,在空间站展开的是亚磁-微重力实验,也就是看果蝇在类似于月球、火星这样几乎没有磁场没有重力的条件下繁育、生长会有何不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顽强的小飞虫繁育了三代,开个玩笑可以说真的是在中国空间站实现了“四世同堂”。

此前在轨视频显示如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岩 :果蝇在太空中,可以像地面上一样正常求偶,交配会略显困难,明显不一样的地方是,果蝇在太空中会出现一些飘浮,甚至翻跟头的状态。
果蝇样品带回实验室,将展开怎样的研究?有何意义?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岩 :将深入研究亚磁微重力环境下果蝇生长发育的情况,为人类走向月球和深空打下基础。
4类22种材料类实验样品将随后返京
据了解,此次下行的材料类实验样品后续将随返回舱运输回京,包括高强韧钢、月壤加固材料等4类22种。我们也期待科学家们在地面的后续研究能够取得重要成果,为未来深空探测、人类太空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任梅梅 李峻 吴经纬)
相关新闻
中国空间站作为兼备有人参与和上下行运输等独特优势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已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除了此次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之外,此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三代“太空水稻种子”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植物方面,中国空间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种子到种子的水稻全周期培养,获得了成熟的“太空水稻种子”,而且返回的样品在地面进行了大田的种植。目前“太空水稻种子”已繁殖三代,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发现,在空间环境种的水稻,营养成分发生了变化,葡萄糖、果糖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地面一般的种子,太空水稻可能吃起来更甜。
“太空养鱼”实验面向人在太空长期生存问题

在动物方面,进行了“太空养鱼”实验,把水藻和斑马鱼放在一个小的密闭容器里,进行二元生态系统研究,已经证明了太空养鱼的可行性。4月24日,斑马鱼再次伴随着三位航天员前往中国空间站,进一步研究脊椎动物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骨丢失和心肌重塑两大航天医学问题,探寻未来人类长期宇宙航行中对抗骨丢失和心肌损伤的防护方法。
已开展合金材料的太空研发制备

在材料方面,开展金属和合金微观组织及宏观性能调控机理研究,掌握空间晶体成核机制及生长规律,这些为未来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等一些重要的材料开发奠定了基础。
未来中国空间站将陆续开展千余项研究

据了解,最近随神舟二十号飞船上行的生物和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目前已正常开展科学实验,涡虫、斑马鱼、链霉菌等实验对象状态良好。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在今后10—15年的运营中,将陆续开展千余项研究项目。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任梅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