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在接受当地广播电台采访时也宣布,将禁止在立陶宛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并声称中国“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一个人口不足 300 万的国家,突然要给全球能源设备市场的 “主角” 下禁令,这事儿听着就透着蹊跷。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的表态,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一边喊着能源安全,一边要砍掉成熟的供应链,这波操作到底图什么?   要搞懂这背后的逻辑,得先看看立陶宛当下的能源处境。这个国家刚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中抽身,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独立号” 稳住了供应,成了外界眼里的 “转型样板”。   但样板的日子并不好过,能源成本跟着翻了番,普通家庭电费涨了好几倍,中小企业更是被高额电费压得喘不过气。能源安全成了政府头顶的紧箍咒,新上台的鲁吉涅内政府正需要拿出点 “动作” 来稳住民心。   瓦伊丘纳斯在采访里强调,已经和市场从业者协商好,拿欧盟资金的项目绝不用中国设备,这话更像是说给西方盟友听的。毕竟在欧盟的 “去风险化” 讨论里,把中国设备拉进话题,能快速证明自己的立场。   可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立陶宛正在猛推风能和太阳能项目,而这些项目离不开逆变器、储能系统这些核心设备。全球市场上,中国产的这些设备占了七成以上份额,不仅技术成熟,价格和交付速度都没对手。瓦伊丘纳斯自己也承认,不用这些零件,再生能源项目肯定要变慢。   有行业测算过,光是替换中国产逆变器,立陶宛的项目成本就得涨 25% 到 40%;要是连储能系统里的中国零件都换掉,项目可能得推迟大半年。这意味着电价还得接着涨,本来就压力山大的老百姓和企业,要为这场禁令埋单。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儿还和双边关系扯着钩。此前立陶宛因一些问题导致对华关系遇冷,出口一度暴跌八成,中欧班列线路也受了影响。新政府想修复关系,却没触及核心问题,中方自然没有回应。   这种情况下抛出能源禁令,像是在给自己找台阶 —— 既不显得 “低头”,又能向西方表忠心。其实早在 2024 年底,立陶宛就通过法案,禁止在光伏、风能项目里用中国的软件和云服务,这次算是把禁令范围扩大到了硬件。   可即便如此,欧盟内部也没多少呼应。德国、法国顶多提高审计频次,没谁像立陶宛这样直接禁用,毕竟大家都清楚供应链 “纯净化” 不现实,德国设备里可能就有中国电路板,美国系统里也少不了中国传感器。    国际能源署和德国相关机构都做过评估,中国产逆变器的操作权限和数据存储能做到物理隔离,风险完全可控。所谓的 “安全威胁”,更像是裹着政治外衣的说法。对于中国来说,立陶宛的市场体量实在有限,这样的禁令对整体出口影响微乎其微。   这场禁令更像一场精准的政治表演:对内安抚情绪,对外展示忠诚。可能源问题从来不是演戏就能解决的,立陶宛曾经是电力输出国,如今却要四处买电,甚至得通过周边国家 “借电” 应急。本就脆弱的能源结构,经这么一折腾,只会更难稳住。   小国在大国博弈里找位置可以理解,但把能源安全这种民生大事当筹码,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人。那些喊着的 “安全” 口号,能抵得过老百姓手里越来越厚的电费单吗?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