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东盟简报发布消息,印度尼西亚和美国达成最新协议,美国对印尼商品的关税上限设定为19%,印尼已超过越南(关税20%)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待遇最优厚的国家。

此前7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8月1日起对14国加征25%-40%关税,其中马来西亚(25%)、印尼(32%)、泰国与柬埔寨(36%)、老挝与缅甸(40%)等6个东盟国家赫然在列。

如果真的实现东南亚地区将面临美国全球最严厉的关税,许多国家为了避免经济损失,纷纷在最后一刻匆忙进行谈判。

美国一个“大棒”一个“萝卜”的关税战又开始上演了!

在7月9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第58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上美国国务卿卢比奥笑容满面地与各国代表握手,传递“美国对亚洲承诺不变”的信号。

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开幕式上疾呼:“东盟必须拒绝被划分为势力范围,即使其他国家退缩,我们也要捍卫规则!” 同期中国外长王毅抵达吉隆坡,一场围绕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或许正在发生。

特朗普关税“精准打击”东盟6国

(图源:路透社)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舞之下,东盟国家首当其冲。美国一直强调 “美国优先” 政策,在贸易领域更是频繁采取单边行动,此次对东盟国家加征关税,究竟是为了重塑贸易格局,还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而卢比奥此时访问亚洲并出席东盟会议,是否是为了安抚因关税问题而心生不满的东盟国家?这一系列事件又会对中国近岸供应链合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机遇还是挑战?

本期掌链《供应链安全》栏目带来报道。

一、美印尼、美越 “特殊协定”,中国近岸供应链的冲击波澜


7月18日,美国与印尼达成协议关税上限设定为19%,比此前降低13%成为美国在东盟国家关税最低的国家。

紧随其后的是越南7月2日,美国与越南达成协议:将对越“对等关税”从最初拟定的46%降至20%,也远低于其他东盟国家。

特朗普关税“精准打击”东盟6国

(图源:盖蒂社)


1. 美印尼、美越贸易协定核心要点速览

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协议:最终确定对印尼输美产品征收统一的19%关税,远低于此前的32%的拟议关税。而作为回报,印尼承诺做出一系列基于商业和合规的减让,包括多年期采购50架波音飞机、150亿美元美国能源进口以及45亿美元美国农产品。该协议还包含一项由美国推动的执行条款,以防止印尼被用作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商品的转运渠道。

美国和越南协议:美国在关税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原则上将对越南商品的对等关税降至 20%。这一数字相较于原计划的 46%,直接降低了一半以上。而越南在这次协定中,也对美国做出了重大让步,承诺对美国商品零关税准入。这意味着美国商品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越南市场,进一步影响越南国内的产业格局。

与印尼一样双方的协议中特别约定,对在越南中转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 40% 的关税。

这一针对转口商品的高关税政策,使得这些协定背后的意图变得更加复杂。这就像是在原本看似平坦的贸易道路上,突然设置了一个高高的关卡,让那些试图通过越南中转出口商品到美国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协定背后遏制 “迂回出口” 的算盘

美国对在越南和印尼中转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一举措背后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其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中国企业为避免高关税而经由越南将产品运往美国的 “迂回出口” 行为。

在越南对美国的出口商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依赖从中国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或零部件组装 ,随后化身 “越南制造” 出口美国市场。特朗普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彼得·纳瓦罗表示,越南对美国出口的三分之一实际上是通过越南运输的中国产品。

这种产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越南的地理位置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中美之间复杂的贸易关系。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国凭借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成为众多东南亚国家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重要供应方,越南则在这一链条中扮演着加工和组装的角色,最终将产品出口到美国等海外市场。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何伟文指出,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越南出口额达 596 亿美元,而美国对越南存在 500 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意味着不少从越南输美的产品,实际上是中国商品经越南转出口,美国此番就是想堵住这个 “漏洞”。

而更大的危机在于——印尼姐越南模式可能被复制。美国正与泰国等国家谈判类似条款,企图构建“对华供应链隔离带”。

二、东盟关税全景与合作风云,供应链格局的重塑前奏


美国与印尼和越南达成贸易协议这一事件在国际贸易领域掀起波澜之后,我们将视角放大,审视美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整体的关税情况以及近期的合作动态。

1.美国-东盟关税全景图:谁是下一个越南?

截至7月21日,美国对东盟主要国家关税及谈判进展如下:

特朗普关税“精准打击”东盟6国

从表格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对不同东盟国家征收的关税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化的关税政策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越南为例,美国对越南直接出口商品征收 20% 的关税,而对中转后出口商品征收 40% 的关税。这一特殊的关税设定与越南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中美贸易关系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中国企业为了规避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高额关税,选择在越南设厂或进行中转贸易。美国通过这种针对性的关税调整,试图遏制中国企业的 “迂回出口” 行为,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和产业安全。

再看马来西亚,其 25% 的关税税率相对适中。马来西亚在电子、棕榈油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与美国在这些领域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美国对马来西亚的关税政策,既考虑了自身对相关产品的需求,也兼顾了与马来西亚的贸易平衡和外交关系。

老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赖资源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征收 40% 的较高关税。

柬埔寨和泰国在服装、农产品等领域对美国出口较多,36% 的关税税率对其相关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在汽车制造、电子等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美国的关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拓展。

2.东盟供应链争夺

美国以关税撬动“去中国化”:卢比奥在东盟会议抛出“百亿美元供应链重组基金”,诱使企业将产能从中国转移至墨西哥、印度及东南亚,此外美国重启与越南、菲律宾的联合军演,承诺“安全换市场”。

中国用区域一体化构建韧性网络: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已成王牌:2024年区域内贸易额达5.7万亿美元,黄埔海关签发原产地证书为企业减税235亿元;中-东盟自贸区3.0版接近落地:双方贸易额将突破9800亿美元,半导体、新能源车产业链深度整合。

面对中国和美国似乎二选一的结果,东盟轮值主席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表态振聋发聩 :“我们不会让外部势力替本地区做决定!”

三、 结语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未能迫使东盟屈服,反而加速了区域供应链重组。新加坡学者许瑞麟点破关键:“美国承诺与行动间的鸿沟,让东盟看清了谁才是可持续的伙伴。”

当卢比奥在吉隆坡推销“印太战略”时,王毅与东盟外长们正敲定《南海行为准则》最终磋商;当美国对柬埔寨服装加征36%关税时,中柬合资的金边经济特区新增了27条智能生产线。

这场较量远未结束,但胜负的天平正在倾斜——单边霸权催生的不是屈服,而是更具韧性的多极新秩序。

编辑:冰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