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新华社
直新闻:特朗普一贯在政策上摇摆不定,朝令夕改,这次在俄乌问题上又来了一个大转变,对此您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庚欣:其实,特朗普的这种摇摆性,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最开头针对美国几十年来一些建制派的政策做法,尤其是针对拜登和哈里斯等,几乎就是“逢拜必反”式的“颠覆性摇摆”,包括对俄罗斯等这种传统政策上的敌友定位等,特朗普都展现出了他和拜登等人不同的政治特色和政策取向,这在国际上来看,是美国整体上的一种“政策摇摆”。
另一类就是特朗普对于自身政策的一些摇摆,即“自我摇摆”,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两面手法”。在经济上,如关税问题,一会儿软一会儿硬,变来变去,在俄乌政策上也表现得很突出,开头说“24小时就摆平俄乌冲突”,而且不惜与欧洲各国及乌克兰等“反目”,以求得俄乌停火。同时也争取缓和美俄关系,甚至还想争取拿个诺贝尔和平奖。但是,事与愿违,乌克兰不听话,欧洲很强硬,美国国内也有很多不满。而且,普京几乎不领情,虽然在中东问题上,普京似乎让了特朗普一手,没有在美国打击伊核问题上做什么纠缠,但毕竟在俄乌冲突上依然没有停手,而且还把战火越烧越旺,普京明确说要在两个月左右拿下乌东四个地区。
这样,就使得特朗普被内外诟病为所谓妥协,得不到看得见的回报,反而使他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骑虎难下”的局面。他最近在美国国内的民调支持率屡创新低,这与他在俄乌政策上的失算是密切相关的。于是,善于“变脸”的特朗普,就故伎重演,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开始对俄罗斯采取施压的态度。
尽管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施压,在很多人看来,还是给了普京很大的面子和机会的。因为他说的是,要在50天之后才作出对俄罗斯加征关税的决定,而普京恰好又是以这两个月为期,准备实现在乌克兰的军事目标。这让大家感觉到,好像这两个人又在搞一个游戏,特朗普表面上棒子高高举起,实际上是轻轻落下,还给了一个让普京完成计划的缓冲期。但我认为,这是美俄关系一个重要的转变。因为,特朗普采取这样的动作,就如同在他刚上台时改变拜登对俄政策时一样,当时用“软的”一手讨好普京,却没有得到希望的回报。现在他对俄罗斯换成“硬的”一手,采取施压的态度,尽管普京心里也明白,他的施压是有节制的。可是,普京以及俄罗斯主流的政治人物们,和美国、西方打交道几十年,特别是冷战后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他们相互之间已经没有基本的信任了。俄乌冲突开始以来,美国始终是乌克兰的主要靠山,即使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表态有变化,这次恢复军援又主要是防御性武器并由欧洲各国买单,但俄乌冲突根本上是美俄对立这个基本定位和分野并没有改变。何况,特朗普本来就是个“不靠谱”的性格,又是一个短周期的总统,特朗普的“表态性”政策到底能够维系多久都很难说,现在特朗普又做出了一个几乎比拜登更过分的“居高临下”的强硬施压态度,甚至公然向泽连斯基提及“是否能打到莫斯科?是否能击中圣彼得堡?”这样过分的话题,普京和俄罗斯恐怕是很难和美国从现在的这种对抗状态走向缓和的。我估计普京仍然会抓住眼下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机会,尽量扩大在乌克兰的现有战果,至少可以为以后的和谈多捞些筹码。他恐怕不会按照特朗普的安排行事。
如果普京继续打下去,而不管特朗普作何反应,都会逼迫特朗普朝着强硬的方向移动,就可能使美俄关系再次走向对抗。这就是战争“恶性循环”的客观规律,很多时候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不是特朗普耍一个或软或硬的花招就可以操作的。
本来,在特朗普刚刚上台时,包括我本人也认为,他有推动俄乌停火的可能性。但是事实证明,无论是他那种唯利是图的出发点,还是急功近利、过于粗糙的操作方式,以及对俄罗斯和各方缺乏谅解、并不尊重的很多言行做法,这些都导致了他本来可能确实想推动停火的正面意愿,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事与愿违。

图源:新华社
直新闻:目前美俄在乌克兰危机中又要转向冲突,您觉得中国应该怎么做?
特约评论员 庚欣:我认为,美俄不仅在乌克兰、包括在中东最近也频频出现了矛盾恶化的情况。使得本来大家期待的、也是特朗普上台前后不断强调、上台后确实有所缓和的美俄战略关系,又转向紧张了。面对这种负面的变化,我觉得首先要抓住造成美俄矛盾积重难返的根本症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美俄从80年前二战结束,就形成了两大霸权构建两大阵营全面对抗的冷战结构。今天在乌克兰、中东以及朝鲜半岛,其实都保留了当年的一些冷战遗存。双方多年来互相伤害,积怨很深。虽然后来以苏联及华约解体而结束,但之后伴随“北约东扩”等美俄之间新的争斗一直没有停止。美国的颐指气使、为所欲为且过度操作,俄罗斯的内忧外患、进退失据因而悲情积蓄,都在不断恶化双方的关系。这次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仇旧恨的总爆发。尽管由于双方在核风险等的高度共有和综合力量的相对均衡,使得美俄至今并未直接下场厮杀且时有缓和。但正如当年美苏也常有协调,甚至在核裁军等也确实有过一些共识行动,根本的政治互不信任及积重难返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矛盾和情感隔阂都很难轻易缓解,即使出了特朗普这样极为特别、对俄罗斯有些谅解的政治人物,也正如八年前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俄这样并非一日之寒形成的冷冻关系,绝非可以一日暖化或转圜,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复磨合、碰撞才能逐渐走向缓和。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的斡旋作用最近越来越显得重要。
首先,中国有这种斡旋的综合实力。美俄都信奉“凭实力说话”的强权逻辑。这也是近年来中美闹别扭的重要原因,即美国总是猜疑中国“国强必霸”,抢美国的蛋糕。但也正因为中国有了现在这样的实力,美俄尤其是特朗普和普京这样性格的人,才可能真正从心里尊重和在意中方的意见。
其次,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建设性、政策成熟、有善意的大国。在乌克兰危机中,只有中国是可以和美、俄、欧洲、乌克兰等各国都友好合作、坦诚相见的大国,如同在中东推动“中国版和解潮”,使美俄都感同身受一样,伴随着美俄在乌克兰再次陷入僵局,本来以为特朗普上台可以有所缓和但又适得其反之际,中国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有所作为,因为“和平”不仅是中国人的理想和主张,也是我们中国重大的现实利益,更是中美俄今天最大的公约数和可能寻求的共同点。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一直就是一个最具建设性、最成熟善意的伙伴性存在,不仅和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和其他美欧各国,从历史到今天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稳定、最成熟、最富有战略价值的大国关系,双方始终从历史纵深、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推动两国各领域合作,共同应对动荡变革世界带来的挑战。但是,从十年前的克里米亚事件,到三年前的俄乌冲突至今,中国积极务实的“劝和促谈”立场是一贯的。中国是联合国“五常”中唯一没有卷入乌克兰战火的大国,在这个地区也没有政治、历史的包袱,因此在缓和冲突僵局中易于担当斡旋和调解的角色。这在中国近年来斡旋俄乌及美欧关系等过程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而中美之间最近也连连达成一些建设性的共识,连闹得天翻地覆的关税争端,中国都可以和美国协调相处。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也说“不排除延长关税减让的暂缓期等”。这些都表明,中国具备与各方尤其是和美国等大国的这种协调能力,因此各方都对中国寄予信任、期待和厚望。日前,伊朗前驻华大使也公开提出,中国最适合作为美伊谈判的中间斡旋人,因为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减少地区冲突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和各方都具有信任关系。在特朗普几次踢到普京的铁板之后,他也一定对中国的斡旋抱有期待,而且这也是中美俄在不同领域构建正确相处之道的好机会。中国和美俄之间现在恰好都处在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关系发展节点,美俄关系又出现了明显的困难,中国和美俄两国都是以“合作为唯一正确选择”的,而且我们的合作又都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作为共同基础的,这是我们共同的“第一粒纽扣”。因此在这时,中方完全有可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针对美俄目前面对的困难,提出我们的主张,加大斡旋即劝和促谈的力度。
从美俄在乌克兰发生冲突以来,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应“作壁上观”,不要介入。对此,我一直不敢苟同。特别是今天的情况不同了,最近美俄都有一些明显的缓和态势,但同时双方相处中又因为“互信不足”和“不善协调”而出现了一些困难,这时我们中国恰好可以发挥“有信用”、“善协调”的优势,更积极地参与斡旋,在缓和美俄关系的同时,成熟构建中美及中俄相处之道,协调构建新型、稳定的大国关系,为缓解乌克兰及中东等地区冲突,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真正的正能量和稳定剂。
作者丨庚欣
排版丨季靳玮
编辑丨林舒琪
审校丨曾子瑾
监制丨杨勇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