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大亨张宗宪的香港公寓里曾挂着一幅字:“六大皆空”。那是他1949年初抵香港时的真实写照:不会英语和广东话,没有亲朋妻小,口袋里的鼻烟壶只值七毛钱,连一顿饱饭都成问题。


谁也没想到,这个蜷缩在“猫街”的落魄青年,七十年后会成为坐拥金箔太湖石的“云海阁主”。

古董大亨张宗宪去世不到一年,私人别墅的藏品就无底价拍卖!

刚结束不久的“私下拍卖”

更没人料到,2024年11月他离世后不到一年,苏州张园里那些裹着金粉的石头、欧洲古董桌案,连同泛黄的家信,就被摊在拍卖台上任人争抢。


这是一场“私下拍卖”,结果还没传出来,不过看藏友分享的现场,很是热闹。


张宗宪在2002年花费1000万元,买下苏州宋仙洲巷的“唫德园”时,看中的不是那座乾隆年间的破败园林,而是一场文化实验的机会。


他把北方皇家园林的朱红梁柱塞进江南院落,在飞檐下挂起法国水晶灯,甚至给太湖石刷上金箔。朋友笑他“土豪”,他却眯着眼说:“好东西不分中西,合得来就该在一处”。

古董大亨张宗宪去世不到一年,私人别墅的藏品就无底价拍卖!

年轻时的张宗宪

这“合得来”的任性背后,是走遍全球拍卖场的底气。在伦敦见过西方人为明成化斗彩杯惊叹,在纽约摸过被贱卖的清代珐琅器,他早看透文化贵贱不在产地标签。


张园中庭那张十九世纪法国塞弗尔风格铜鎏金珐琅木桌,就和明末青花五彩花觚比邻而居,后者2009年还在苏州博物馆特展上当过明星。


在这场“无底价”拍卖中,还有一批特殊的拍品:张宗宪与父亲张仲英的往来信件。泛黄信纸上,藏着香港“猫街”时代的商业秘密。

古董大亨张宗宪去世不到一年,私人别墅的藏品就无底价拍卖!

张宗宪与父亲的信件

1949年,当22岁的张宗宪借了十两金子(约合2700港币)创业时,上海滩古董大亨张仲英在信里写道:“本钱已知,售价汝定”。


这八个字是乱世里的聚宝盆。彼时晚清官窑能自由出境,国内三块钱的货,香港转手就卖三十块。


张宗宪把父亲从上海外贸公司发来的旧工艺品,在港岛坚道的“永元行”卖掉八成,净赚七千港币。


仇焱之等大藏家从此天天来店里报到,专挑官窑瓷下手。当1968年他举着1号牌走进伦敦苏富比,成为首个亮相国际拍场的香港人时,苏州老宅的信纸早已写就这条通天之路。

古董大亨张宗宪去世不到一年,私人别墅的藏品就无底价拍卖!

早期拍卖现场

张宗宪在拍卖圈有个响当当的名号:“1号先生”。为啥?因为他手里那张“1号”竞投牌,几乎成了各大拍卖行的固定风景线。


1994年春天,中国嘉德在北京长城饭店搞头一回拍卖,老爷子稳稳坐在前排,举着那熟悉的1号牌,张口就给第一件拍品报了个价:“一万八,讨个彩头,一拍就发!”


他这开场白,就像往平静的池子里丢了颗石子,整个场子立马就活络起来,嘉德的头一件宝贝就这么热热闹闹成交了。


嘉德起步的里程碑,也是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往前迈了一大步的标志性瞬间。

古董大亨张宗宪去世不到一年,私人别墅的藏品就无底价拍卖!

此生不虚度

如今,张宗宪先生走了,他带走的不仅是一个传奇的人生,更像是一个属于他的,充满江湖气的古董时代缓缓落下了帷幕。


他这一辈子,是和那些瓶瓶罐罐、字画古玩纠缠共生的一辈子。每一次他举起那个“1号”牌,每一次他买进卖出,背后都是对这门古老行当最深的懂得与敬重。


他留下的,不光是那些价值连城的收藏,更是一套怎么做生意、怎么做人的活教材。收藏圈和拍卖行里,会一直记着“1号先生”张宗宪的名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