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本 文 约 3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

2025年9月3日上午9时,明媚的阳光洒在天安门广场,温暖着十四万万同胞的心。此时此刻,不仅中国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在共同纪念伟大胜利时刻,凝聚正义和平的力量。


在这场阅兵式上,诸多“首次亮相”出现,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无疑是“东风”系列,尤其是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与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这是我们守卫和平的底气,代表了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最新成就,也是东风系列导弹漫长发展历程的辉煌见证。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2025年,在九三阅兵中亮相的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来源/央视新闻


从“零”到“一”:从仿制到自研的“东风”破茧


《三国演义》中,面对虎视眈眈的曹操大军跃马望江东,诸葛亮缓步登上七星台开始“祭风”,成就了后世熟知的“借东风”之典。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来源/影视剧《三国演义》


一千多年后,新中国的“东风”到来,成为扭转劣势地位、守卫祖国和平的关键。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小男孩”和“胖子”两枚原子弹,这是核武器在世界上的首次使用,基本等于宣告:世界军事进入核武时代。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原子弹“小男孩”的外貌。来源/维基百科


1949年,苏联也拥有了核武器,这意味着两大阵营的军事威慑对抗彻底成型。核武器与投放核武器的重要载具导弹的研发,受到了各大国的重视。


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亟须从千疮百孔的战争遗存下努力建设家园。新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的同时,仍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发展重工业,而核战略武器和导弹的研发制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中国“东风”导弹的问世离不开钱学森先生。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怀抱,神州大地起风了,正是千载难逢的“东风”。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钱学森。来源/纪录片《钱学森》


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前身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重点负责研发导弹工作。研究院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其他领域抽调而来,甚至不知道弹道导弹内部是什么结构。为解决研发问题,聂荣臻与钱学森共赴苏联进行访问,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商定引进P-1弹道导弹。随后苏联提供了两枚P-1弹道导弹给中国,供五院人员拆卸学习。然而,经过研究发现,P-1(射程270公里,战斗部780公斤)的性能实际上与德国的V-2(射程250公里,战斗部略高于P-1)相差无几,射程和弹量相对有限。因此,钱学森决定直接研发预计射程600公里、弹头1.2吨的P-2。随后又经过同苏联谈判,1958年,五院获得了直接参观与仿制P-2的权利。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V-2火箭复制品。来源/德国佩内明德博物馆


1960年7月,中国的导弹研究进入自主研发阶段。10月23日,中国成功仿制出3枚P-2导弹,并在次月试射成功,这一条路中国只走了两年,堪称“传奇”。研发成功时,大家想起了毛主席在《1957年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讲话》时提出的那句著名战略论断——“东风压倒西风”,而且东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着春天的温暖和希望,因此这些导弹便有了兼具革命意志与文化艺术气息的雅号——“东风一号”。这标志着中国迈出了导弹技术的第一步。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的发言画面。来源/央视


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本射程六百公里的“东风一号”,已不能满足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必须抓紧研发射程在一千公里以上,并能够搭载卫星的“东风二号”。当时,周总理亲自为导弹研制者们筹集粮食物资,举全国之力推进导弹研制。经过四年的努力,完全自主设计的“东风二号”试验成功,这枚导弹的发动机组件从一号的62件,推进到二号的168件,可谓变革巨大,也是中国导弹技术的重要里程碑。随后在“东风二号”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良版“东风二号甲”,实现两弹结合。随着罗布泊的蘑菇云升腾,中国向世界宣告,我们不再受任何国家的核威胁与核讹诈,中国人的腰杆子硬了。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东风二号”导弹。来源/央视新闻


其命维新:从独立探索走向现代化


1965年3月11日,钱学森在《地地导弹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八年四弹”计划,即包括中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导弹。第一种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甲与第二种中程导弹——东风三号的研发已经没有太多问题,基本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然而,能够覆盖莫斯科与夏威夷,并且具有发射卫星功能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东风四号的研发则相对困难。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地地导弹东风四号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来源/国家航天局官网


这是中国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也是第一种两级液体导弹,研发难度空前。1970年1月,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东风四号远程弹道导弹,其射程超过4000公里,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覆盖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战略打击能力。三个月后,东风四号改装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又搭载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试射成功。当太空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音乐响起时,无数国人为之震撼。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顺理成章地加入“太空俱乐部”。这也成为2025年九三阅兵中首次亮相的军事航天部队方队得以问世的重要根基。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现场。来源/人民网


相较于东风四号,东风五号承担的战略使命更为重大,其研发难度、技术难度成倍增长。1972年是“八年四弹”规划的时间终点,计划射程8000公里的东风五号虽然立在发射场,却因推进剂舱的泄露而成为“哑弹”。为了保住这枚研究成果,现场技术人员在几乎没有防毒的准备下,冒着红烟硝酸等剧毒侵害风险,舍身抢救这枚导弹。1973年,东风5号再次试射,又因主动段仪器舱外压失衡而自毁。此后,研发工作进入了五年沉淀期。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探索,最终在1978—1979年的四次飞行测试中,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均获成功。1980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向南太平洋试射成功,东风五号也成为国庆35周年阅兵的重磅嘉宾。东风导弹作为核武器的重要载具,自此,中国有了保卫长久和平的核威慑能力。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东风-5洲际导弹。来源/共产党员网


中国的导弹研发,事关国防安全,事关维护和平。1984年,随着新技术的注入,中国开始了新一代机动式战略导弹的研发,即东风-31项目,这也是中国第二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然而,每项技术革新都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与时间,而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铸造技术始终是一大技术难题。经过中国军工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东风系列导弹的打击精度、突防能力、生存性能等获得全方位的史诗级加强。1989年,第一枚东风-31原型弹完成生产,又经过十年探索,1999年,东风-31试射成功,并首次亮相于国庆50周年阅兵式,并在2006年开始服役,成为“镇国重器”的典型代表。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受阅的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来源/央视新闻


2025年9月3日,12台大型导弹运输车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浩荡通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也首次公开亮相,继续书写着“东风传奇”。大国重器背后,是几代航天人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更是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


中国始终强调,东风系列导弹完全用于自卫目的,中国始终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的核武器数量虽少,但非常可靠、非常有效。一旦发生核冲突,失败的一定是挑衅者而不是中国。这种克制而坚定的核政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中国的核力量是和平之盾、正义之剑,将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来源/央视新闻


从1960年仿制苏联导弹而来的东风-1,到1980年试验成功的东风-5,再到如今亮相的东风-5C、东风-61,中国战略导弹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九三阅兵已经落幕,但东风导弹划过的轨迹永远留在世界心中。这场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巨大进步,更传递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东风系列导弹为什么用“东风”命名

东风-5C。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参考文献:

1、陈家新:《两弹一星》,新世纪出版社,2020年。

2、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两弹一星精神》,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

3、张学亮:《导弹》,辽宁美术出版社,2022年。

4、高同声:《东风起舞——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初创纪实》,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年。

5、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2012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