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布斯”置于今天的舆论场,最大的意外不是退订潮,而是他第一次被质疑“不配神话”。这一幕给很多创业者提了个醒:当时代换挡,旧的赢法会原地失灵。


3400工程师砸百亿,SU7却陷退订潮?雷军“人设”破产,能否逆袭

先看症状。小米 SU7 刚冲上热搜,网上就出现大量退订截图;王腾离职风波更让“卸磨杀驴”四字挂在评论区。质疑铺天盖地:低价策略被说“套娃”,型号跳级被指“割韭菜”,连服务推送都被骂“广告轰炸”。负面集中爆发,只有一个解释——人们对小米的期望,不再是“便宜管够”,而是“技术可信”。

可雷军曾凭什么赢?一是敢赌。2010 年,智能手机已成红海,他却坚持做线上直销,靠七字诀和爆品模式冲出百万销量。2021 年再赌造车,连部分高管都劝退,他照样拍板 1000 亿;造芯两度折戟,他依旧追到 3 纳米。孤注一掷的勇气,让小米从零到一,但也把“快”写进 DNA,留下隐患。


3400工程师砸百亿,SU7却陷退订潮?雷军“人设”破产,能否逆袭

二是会算。手机硬件薄利,MIUI 广告、游戏分成、云服务把利润补回;生态链 2000 家企业,把“买手机送流量”玩成闭环。用户掏 99 元买充电宝,背后是一整套供应链压价与成本分摊的公式。雷军精于此道,所以小米能在 2000 亿营收里挤出稳健现金流。

三是懂人设。年度演讲一碗小米粥、微博自拍换头像,“接地气”反复强化。一次次发布会里,“极致性价比”与“参与感”被打造成集体仪式,让用户相信小米在“陪着他们创业”。这种亲民叙事,如今却成双刃剑:只要产品拉胯,昔日的情绪资产就会反噬。

问题来了:当行业进入深水区,“敢赌”“会算”“有人设”已经不足以守住市场。智能汽车要验证十几项安全标准,芯片要投入多年才能爬出死亡谷,流量打法反而被监管收紧。雷军的切换速度,第一次慢于新门槛的抬升速度。


3400工程师砸百亿,SU7却陷退订潮?雷军“人设”破产,能否逆袭

技术短板是最直接的催化剂。SU7 宣称全场景 NOA,实测却在高架跟车时误触碰撞,官方回应“需全程监控”。一句话把责任丢回驾驶员,和当年“用脚投票”式的轻松调侃完全不同。高端制造容不得宣传口径的留白——与华为、大疆、比亚迪的“技术即品牌”相比,小米的“营销优先”显得刺眼。

外部环境也不再给磨合期。美国制裁案、专利战、汽车国家队的集体加速,都让“快+便宜”不再是护身符。奇瑞董事长那句“不到六年就上几款车”的嘲讽,说穿了是对小米节奏的侧面提醒:供应链不是 PPT,安全标准也不服商业奇迹。


3400工程师砸百亿,SU7却陷退订潮?雷军“人设”破产,能否逆袭

于是,公众对雷军的角色提出新要求——不再是“赌徒”或“管帐老板”,而是“扛技术与责任的企业家”。这不仅需要钱和勇气,还要建立跨学科研发体系、长期验证流程、质量闭环文化。简单讲,就是从“流量驱动”过渡到“技术驱动”。

雷军已经迈出第一步:五年 1000 亿研发、3400 名工程师、玄戒 O1 点亮。但真正的考卷在后面——芯片能否量产?汽车能否通过全球严苛碰撞测试?服务能否摆脱广告依赖?这些都关乎小米能不能完成从“成本思维”到“工程师思维”的脱胎。

内部变革会痛。成本压缩习惯了的团队,要学会给研发留冗余;发布会惯爱“首发”“超越”的市场部,要学会对技术细节说人话、说真话。雷军得让这些部门明白:慢一点,厚一点,才有长期收益。这与他过去十年讲的“高效执行”几乎是反向操作。

外部沟通也要换节奏。过往宣传让用户觉得自己是“共创者”,如今共创感需要更高层次——参与 Beta 用例、公开道路测试、透明缺陷修复轮次。把不成熟的数据拿到台面上,让消费者看到改进速度,而不是只看到海报 KPI。

做不到,争议就会继续。做到了,小米才可能迎来下一次“品牌进阶”。雷军曾说“站在风口,猪也能飞”,现在风停了,谁能落地才重要。某种意义上,小米眼下的阵痛,是整个中国消费电子在高端化路上的缩影——流量红利消失,技术红利尚未兑现,中间这段真空期注定灰头土脸。

雷军如果能穿过去,就会给行业补上一条模板:如何从互联网打法升级为硬科技打法。如果穿不过去,也没什么“神话破灭”,只是换一批选手继续。技术时代从不迷信个人。

结尾再多说一句——创业者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用旧战术对抗新赛季。雷军用一个月体会到的失速,也许是其他公司未来两三年的预演。看清这一点,比膜拜或嘲讽都更有价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