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一位华裔数学家40年目睹之怪现状:美国学生的数学为什么那么差?
71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美国数学教育这摊子事儿,根子深着呢。它不是一夜之间烂掉的,而是从上世纪初就开始的拉锯战。简单说,这场“数学战争”就是传统派和进步主义派之间的较量。传统派强调打牢基础,先学技能再解决问题;进步主义派呢,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觉得教育得注重探索和真实世界应用,从小就让孩子用计算器,别死记硬背。结果呢?这理念一推行,基础就松动了。拿1980年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的报告《行动的规则》来说,它直白地主张数学教育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先探索再掌握技能,甚至小学生也能用计算器代替手算。
这报告一出,课程就变了样,高中数学不再分代数、几何、三角学单独教,而是搅和成“综合数学”大杂烩,微积分的重要性也弱化了。听起来挺前卫,对吧?可实际效果呢,学生们玩着计算器,图个快,可基本运算和逻辑推理都没练扎实。
再看1989年的《学校数学课程和测试标准》,制定者24人里,中小学老师就俩,其余全是教育学院教授,数学家一个没拉进来。这标准大推建构主义,学生靠自己“发现”概念,老师当引导者。问题出在哪儿?这些教育专家对数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不够,他们玩概念游戏,借认知心理学包装理念,结果教材逻辑乱七八糟。数学家们看不下去,《美国数学会通报》上登了不少批评文章。
比方说,华裔数学家伍鸿熙,从1992年发现加州公立学校教材问题开始,就跳出来战斗。他是几何专家,本来不爱掺和教育行政,可看到教材不讲逻辑证明,就写报告、开会,推动改革。伍鸿熙在加州议会听证会上列数据,指出PISA低分跟基础薄弱有关,他强调教师培训和教材质量,可进步派还是死守地盘,不肯让步。这场仗打到他退休都没停,伍鸿熙的经历说明,数学家想插手教育,得费老大劲儿。
为什么说这改革失败了?先看数据。PISA测试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每三年测一次数学、阅读、科学。2022年结果,美国数学平均分465,比2018年掉13分,相当于少学三分之二年。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排26位,落后新加坡的575、日本的536、南韩的527。中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地平均分578,稳居前列。
PISA不光考分数,还看学生应用能力,美国孩子在复杂问题上表现差,7%达到最高级,日本和南韩是23%,新加坡41%。这不是疫情闹的,2018年就低迷,疫情前美国数学就排29位。为什么?因为改革让基础变浅。小学不背九九乘法表,早用计算器;中学解一元一次方程,分五步走:加负项、改写、化简、除法、得出解,不知道中国式移项换号的快捷法。高中几何书图画精美,可证明环节少,学生看图识字式理解,丢了欧几里得公理推演的精髓。
教师队伍是另一个大坑。美国中小学数学老师素质参差,很多人高中数学中下水平,却手握教鞭。1983年里根政府的《国家处于险境》报告就敲警钟,说教育基础被平庸侵蚀,未来老师生源弱,高中生垫底的都去当老师,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报告数据铁证:18岁学生数学成绩20年没涨,国际比拼落后。四十年来,这病没好转。
大学层面也遭殃。九十年代,国家科学基金会推大学微积分改革,最出名的“哈佛微积分”教材。编写组教育学院教师领头,数学家少,强调探索,用差商近似导数,扔掉极限ε-δ定义。学生上课按计算器,模拟路径,可不问严谨性。先修高中代数要求降最低,孩子进大学时函数图像都画不准。
说到底,美国学生数学差,不是天生笨,是系统病。改革忽略规律,追潮流,基础塌方。家长老师得醒醒,别让孩子成受害者。中国学这教训,固基再探,别走弯路。数学是工具,练好它,人生路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