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专家:中国立场强硬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2025年7月9日,特朗普“90天关税豁免期”的大限将至,但这场被白宫预设为“单边碾压”的贸易博弈,正演变为多极力量的反击战场。
欧盟采取“两面策略”:虽表面放低姿态,实则备好两套反制方案——对21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50%关税的即时清单,及针对950亿欧元商品的预备打击目标。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宁要延期好协议,不要仓促坏协议”,坚守医药、半导体等核心产业豁免权。
日本建立“汽车防线”。历经七轮谈判,日本拒绝以牺牲农业和汽车关税换取让步。面对特朗普将关税从24%升至35%的威胁,首相石破茂公开质疑:“加税不如贸易互惠”,更调动财团游说国会,誓保汽车产业利益。
东盟打算“团结突围”。越南以“20%自产商品税+40%转口税”的屈辱条款换暂缓,引发了区域震动。马来西亚作为轮值主席国,加速推进《东盟商品贸易协定》升级,推动内部供应链替代。
不少网友发现,截至7月4日,只有英国和越南达成了不平等协议,其余30余国仍在僵持。白宫“90天90项协议”的目标将彻底破产。
在这当中,欧美日对美贸易抗争史首次出现颠覆性转折。1985年的广场协议当中,日本被迫接受日元升值60%,制造业十年停滞;2018年钢铝关税中,欧盟迅速妥协,增加千亿美国液化天然气采购。但2025年僵局:欧洲拒绝放弃绿色补贴,法国公开警告“反制到底”;日本拒弃汽车关税,丰田甚至通过美国工厂减产,企图对中西部摇摆州施加压力。
欧洲和日本的态度变化,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美国威慑力衰减。特朗普“交易的艺术”实际上是“反复无常的勒索”,从4月豁免75国关税,7月又威胁回调至50%,信用透支使各国放弃幻想。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退让”战略成为全局转折点。中国不但用稀土管制震慑供应链,并且用关税反制,精准打击农业、半导体,迫使美方在日内瓦框架中承诺放宽芯片出口。而且中国的体系化破局产生了示范效应:华为突破芯片封锁、比亚迪抢占全球电车23%份额,证明“技术自主可破解制裁”。中国还在外交上划清底线:商务部严正声明“敢牺牲中国利益换协议者,必遭反制”,阻断美英协议中的“第三国审查”毒条款。
日本经济官员则私下坦言:“中方的坚持让我们意识到,妥协只会招致更狠撕咬。”
尽管受中国鼓舞,欧日却难复制同等成功。因为欧洲和日本在政治上充斥着美国代理人,在军事上依赖美国。在产业上缺乏稀土这样的杀手锏。比如德国车企一直在求政府赶紧妥协,法国农业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在美国农产品面前缺乏竞争力。欧盟内部严重分裂,削弱了集体对美议价能力。而日本的汽车占出口40%,如果面临35%关税将直接触发经济衰退。
无论7月9日后结局如何,三大趋势已不可逆。第一是美国霸权褪色:30国联合抵抗证明“关税大棒”失效,美元结算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72%降低到今天的58%。而欧日打算签署的不会是下一份广场协议,欧盟努力争取医药豁免、日本死守汽车红线,协议含水量远超特朗普预期。
而中国规则正在迅速崛起,RCEP贸易量首超CPTPP,东盟十国集体申请加入“亚投行”,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秩序取代零和博弈。
这场贸易博弈揭示的核心定律是:强权政治终将败给国家生存意志。中国以“稀土+市场+技术”的三位一体反制,为全球树立“抗霸模板”。而欧日蹒跚学步的抵抗,虽难企及中国战果,却足以宣告单极时代的终结。当特朗普在7月9日按下关税按钮时,击穿的不仅是各国商品,更是美利坚霸权的最后底牌。#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