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华盛顿的盛夏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关税风暴搅得愈发燥热。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加拿大输美商品关税税率从25%骤然提升至35%,白宫声明中“应对加拿大持续不作为”的措辞,与渥太华“坚定捍卫本国利益”的表态形成尖锐对冲。这场始于芬太尼问题、裹挟着贸易逆差焦虑与选举政治算计的关税博弈,正将北美自贸区推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旋涡。
从25%到35%:关税数字背后的多重博弈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并非首次砸向加拿大。早在今年7月10日,他便在社交媒体发布致加拿大总理卡尼的公开信,以“芬太尼流入美国”和“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威胁自8月1日起加征35%关税。彼时,这一数字被外界视为谈判筹码,但白宫最终选择“兑现威胁”,将关税从25%的“试探性水位”直接推至35%的“危险红线”。
这一决策的底层逻辑,暗合特朗普政府一贯的“极限施压”策略。通过将关税税率与芬太尼问题、数字服务税争端、乳制品市场准入等核心议题捆绑,美国试图迫使加拿大在北美自贸区框架内作出更大让步。例如,白宫声明中特别强调“若加拿大企业将生产转移至美国本土,可豁免关税”,这实质上是以税收优惠诱导产业回流,呼应了特朗普“让制造业重返美国”的竞选承诺。
然而,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在加拿大看来更像是“霸凌外交”。渥太华方面迅速回应称,其芬太尼管控措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指责美国将公共卫生问题“武器化”。更耐人寻味的是,白宫同时公布的“对等关税清单”显示,未被列入清单的国家将统一适用10%税率,而通过第三地转运规避关税者将被征收40%惩罚性关税——这种“精准打击与全面威慑并存”的策略,暴露出美国试图重构全球贸易规则的野心。
市场震荡与法律争议:关税的蝴蝶效应
特朗普的关税令甫一落地,金融市场便给出剧烈反应:美元兑加元汇率短线飙升0.8%,美国三大股指期货集体下挫,标普500指数期货跌幅一度扩大至1.2%。这种“避险情绪升温”的背后,是市场对北美供应链断裂的深度担忧。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钢铁、铝和能源供应国,35%的关税将直接推高美国汽车、建筑和制造业成本。据摩根士丹利测算,若关税持续6个月,美国GDP增速可能被拖累0.5个百分点,通胀率则将上升0.3%。
更棘手的是法律层面的挑战。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已有多名法官质疑特朗普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实施关税的合法性,认为其未能证明贸易逆差构成“国家紧急状态”。尽管白宫援引该法案赋予总统“应对非常规威胁”的权力,但法院此前已裁定类似措施“越权”。这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角力,或将使关税政策陷入“边打官司边执行”的尴尬境地。
北美自贸区的裂痕与全球贸易的寒蝉效应
特朗普的关税升级,无疑在北美自贸区(USMCA)的玻璃幕墙上砸出第一道裂痕。尽管白宫声称“符合USMCA规则的产品可豁免关税”,但加拿大贸易谈判代表团已紧急赴美磋商,试图争取更广泛的豁免清单。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的“关税霸凌”正在催生全球贸易的“寒蝉效应”: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纷纷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东南亚国家则成为制造业转移的新热点。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8年特朗普对钢铝加征关税时,曾引发全球贸易战恐慌;如今35%的关税税率,更像是2025年版的“新冷战宣言”。当贸易保护主义披上“国家安全”的外衣,当单边主义凌驾于多边规则之上,北美大陆的这场关税博弈,早已超越双边范畴,成为检验全球化成色的试金石。
站在2025年的盛夏回望,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或许能短暂赢得政治筹码,却难以算清长期的经济账。当35%的关税最终转化为美国消费者的更高物价、加拿大企业的裁员潮和全球供应链的重组成本时,这场“以邻为壑”的博弈,终将证明: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没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