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颜真卿书法传承历代争议不断。颜真卿(公元709-785年),京兆人(今陕西西安),我们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尽人皆知的忠臣,他拜张旭为师学习书法,只想“齐于古人”,殊料竞成了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他所书的《祭侄文稿》,原只为一抒胸中悲愤,不意成为行书中的传世极品。

以前有多种说法,争论相持不下,而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一些文物藏品的解密和公诸于世,在国外博物馆能看到流落海外的历代书法家真迹,使我们更能全面分析追溯到对颜真卿书法影响作用极大的一些古代法帖。

成因之一是其萌生于颜氏家族。颜真卿的高祖父,就是撰写了《颜氏家训》的颜之推,工于书法,且精于书学。自南朝以后,颜真卿祖上多以草隶篆楷为时人所称道。颜家的书学传统对颜真卿激励极大,他甚至认为“及至小子,斯道大丧”,故颜真卿定下要在书学上“齐于古人”的目标,这其中也包括对颜氏一族书学传统的光大。


颜真卿竹山堂帖
成因之二是从殷氏系统而来。颜真卿的母亲股氏家族是典型的书香门第、殷氏也多出书学名家,其伯父殷仲容就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善篆隶,尤精于榜书题额,而颜真卿篆籀笔法的形成,并非横空出世,是传承了两个家族重视和擅长隶书篆书的家学。史料记载,颜真卿幼年时期,即在外曾祖殷令名指导下临习书法。
巧合的是颜氏与殷氏数代联姻通婚,为颜真卿书法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得以兼学并蓄,珠玉合璧。由于颜真卿的父亲早亡、颜真卿3岁时生活在当时“以能书为天下宗”的舅父殷仲容家,蒙教殷家笔法熏陶。颜真卿从小也分别获得舅父、母亲及外公的指点,汲取了殷家书法的丰富营养。

颜真卿刘中使帖
之三是在家族之外转益师从,确切有考证记载者为张旭,这一点学术界没有异议。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二十九岁的颜真卿调任校书郎,撰文并书写了他平生的第一件传世的书法作品——《周太师尉迟迥碑铭》。当时,颜真卿得知书法大师张旭到了长安,他便请岳父牵线搭桥,投拜到张旭门下精研书法。两年后,颜真卿回洛阳为母守丧,得以随辗转于洛阳的张旭继续研习书法,并写下了著名的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张长史十二笔法
之四,源于历代书法名家所争论和判断推理,更多的是各自学书的体悟和品味得来的,如南唐后主李煜认为师承二王。苏东坡也认为颜真卿书法源于王羲之父子,”《多宝塔碑》似有二王、欧、虞、褚遗风。”《东方朔画像赞》字字临右军,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


颜真卿移蔡帖
米芾则指颜体楷书源自褚遂良与虞世南。刘熙载,康有为则断言颜体大楷“出于北碑”。认为《颜家庙碑》《八关斋会报德记》风骨与《瘗鹤铭》相似。
历史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摩崖石刻,影响“颜体”书风。理由是颜真卿出生于齐鲁,家族传承必然受到山东及周边摩崖石刻的影响。颜真卿曾出任平原太守近六年,并且多次到过山东,他善于从北魏,北齐的碑刻和民间汲取养分,将其楷体发挥到了极致。

而当代最新研究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有学者认为颜书中有很多敦煌书法的养分在里面。下面可以提供一批对比资料,还有很多的实例似乎都可以佐证这一观点。或许会从中悟出一些颜体笔法道理来。
40岁那年,颜真卿曾调任河西、陇右军试复电交兵使,这段经历,对于酷爱书法的颜真卿,完全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敦煌和吐鲁番地区的人文历史和书法艺术,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他书法风格形成的升华阶段,查阅由经生抄写的佛教经典,受其影响便是不言而喻的。

敦煌写经卷

敦煌写经卷
《妙法莲花经继从序》(pel.3023法21册,P102)楷书,宽博厚重,与颜真卿早期书写风格有颇多相似之处。
写于691年的遗书《妙法莲花经》(s.2157《英藏敦煌文献》第2册)

颜真卿多宝塔

对比两者的用笔,可以看出,颜真卿书写《多宝塔感应碑》比《太玄真一本际经圣行品卷第三》晚半个多世纪。颜真卿在继承正统书法的同时,留心从敦煌当地书法中汲取营养,有选择性地提取敦煌写经的书风和笔法,从他在甘肃赴任这一阶段经历来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外拓式方正结体,完全具备了颜体楷书的特点,但比颜真卿的楷书至少要早50年。可见与颜氏相似的书风在那时已经形成规模。
对比敦煌遗书《尔雅卷中》(pel.2661,法国图书馆藏17册,p129)中张真写于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十四日的行书,

敦煌张真写于乾元二年的形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署有天宝14载(755年)的《骑都尉秦元制受告身》(S.3392《英藏敦煌文献》第5册,p66),一眼可见得其浓郁的颜体篆籀气息,实是书法佳作,用笔风格与颜氏极其相近,厚重与雄壮之气直逼《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而书写时间要早于颜真卿16年。

敦煌文献

敦煌信札
还有《信札》(pel3126,法国图书馆藏21册),《祭文》《正月十五日窟上供养》(pel3405,法藏24册)行书,《书仪》(pel.4764《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3册)中的行书,与颜氏的书札作品神似无比。


敦煌祭文
此卷书写时间早于颜书80年左右。即使颜氏无缘得见此卷,纯属巧合,而与颜氏近似的笔法,笔意乃至书风,却早已在颜氏数百年前出现。二者都属于隶书转变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如果我们用盲选鉴定方式,也许会有很多人会认为上面法帖出自颜真卿笔下。
欣赏了上面流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书法遗迹,尽管多出自无名之辈,但一经对比,充分说明了与颜氏书风风格近似的书风已早于颜氏三百多年,便在中原和中原文化传播到西域等偏远地区频频出现。颜氏书风的最终形成,是遵循着吸收、积累、转化,升华,以及反复融合的过程,是多种营养元素的叠加与融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