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清晨,我被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惊醒。
睁开眼,土炕还是热乎乎的,可心里却有点儿发虚。
今儿个是陕北过年的第一天,按当地的规矩,咱们这些知青得去给老队长拜年。
我在炕上躺了一会儿,想着待会儿见到老队长该说些啥。
说实在的,我心里对这个拜年还真有点儿怵。
倒不是怕老队长,而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前些日子,我跟老队长因为修渠的事儿起了点儿小摩擦。
那时候我年轻气盛,总觉得自己从城里来,读过几本书,见识比较广,修个水渠还不简单。
可老队长偏偏不听我的建议,坚持按老办法来。
我当时心里挺不服气,觉得这个老头儿太固执,不知道变通。
甚至还跟几个知青嘀咕过,说老队长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潮流。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真是太幼稚了。
人家老队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
我一个刚来的毛头小子,凭啥觉得自己比人家强呢?
后来那条渠修好了,按老队长的法子修的,到现在还好好的呢。
我起身穿好衣服,从柜子里翻出一包从城里带来的茉莉花茶。
这是我专门留着给老队长拜年用的。
虽然不是啥贵重东西,但在这陕北山沟里,也算是稀罕物了。
走出窑洞,外面的雪已经停了,整个村子银装素裹,煞是好看。
远山如黛,近树如银,天空蓝得像水洗过一样。
这陕北的冬天虽然冷,但景色真是美得很。
路上的积雪被踩出一条小径,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碰到几个村民,都笑呵呵地跟我打招呼。
"小王,去队长家拜年呢?"
"是咧,大叔,您也去吧?"
"我早去过了,队长家热闹着呢,来了好些人。"
听着乡亲们亲切的话语,我心里暖暖的。
在这个小村子里待了快两年,这些朴实的村民早就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可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是忐忑。
走到老队长家门口,我深吸了一口气,鼓起勇气敲了敲门。
"进来,进来!"老队长洪亮的声音从屋里传出来。
推开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还夹着煤烟和饭菜的香味。
老队长正坐在炕头上,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精神头十足。
炕桌上摆着瓜子、花生,还有几样陕北特有的麻花、油糕。
屋里已经坐了几个人,都是村里的老人,正跟老队长说着家常。
看见我进来,大家都热情地招呼。
"队长,给您拜年了!"我双手递上茶叶,心里还是有点紧张。
老队长接过茶叶,脸上乐开了花。
"哎呀,你这孩子,太客气了!快坐下,快坐下!"
他招呼我坐在炕上,亲自给我倒了一杯热茶。
茶是大叶子茶,颜色很浓,一股子陕北人爱喝的那种味道。
"小王啊,这一年来你们这些娃娃辛苦了。"
老队长的话让我心里一热。
我原本以为他对我还有意见呢,没想到他还这么关心我们。
"队长,应该的,应该的。倒是您操心了,照顾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
老队长摆摆手,笑着说:"啥操心不操心的,都是一家人嘛。"
屋里的其他老人也跟着附和,夸我们知青能吃苦,是好样的。
听着这些话,我心里五味杂陈。
这时候,老队长的老伴儿端着一盘饺子进来了。
"来来来,趁热吃,刚包的韭菜馅饺子。"
那饺子包得圆滚滚的,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
我正要推辞,老队长已经夹了好几个放在我碗里。
"别客气,过年嘛,就得吃饺子。"
咬一口,满嘴香味,韭菜的鲜,猪肉的香,还有那手擀面皮的筋道。
这味道,比城里饭店的强多了。
聊着聊着,屋里的其他人陆续离开了,就剩下我和老队长两个人。
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工作上。
我正琢磨着要不要提那次修渠的事儿,老队长先开了口。
"小王,那次修渠的事儿,你是不是心里还有疙瘩?"
我脸一红,不知道该咋说。
其实这些天来,我一直想找机会跟老队长说清楚,可又不知道从何开口。
老队长继续道:"我知道你们年轻人有想法,这是好事儿。可是这土地啊,它有它的脾气,得慢慢摸透了才行。"
他指着窗外的山坡说:"你看那边那道梁,我小时候就看着我爹在那儿修渠。那时候也有人提过别的法子,可最后还是按老辈子的办法来的。为啥?因为这法子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听着老队长的话,我心里开始有些动摇。
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可是队长,"我鼓起勇气说,"有些新办法也不一定就不好啊。"
老队长点点头,"你说得对,新办法不一定不好。可关键是要分清楚啥时候该用新办法,啥时候该守老规矩。"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
"小王,我问你,如果那条渠修失败了,咱们村一百多口人靠啥浇地?"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
我当时只想着技术上的先进性,却没有考虑过风险和后果。
"而且,"老队长继续说,"新办法好不好,得试过才知道。可咱们村就这么一条渠,试错的成本太高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老队长不是不听建议,而是要对全村人负责。
他考虑的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风险和责任。
这种深层次的考虑,是我这个年轻人当时无法理解的。
"队长,我..."我想道歉,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老队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
"孩子,你有想法是对的,但做事得脚踏实地。这土地教会我们的第一课,就是敬畏。"
他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
我突然想起前些天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下午,我在地里挖土豆,不小心扭了脚。
当时疼得我坐在地上起不来,正好老队长路过。
二话不说,他就蹲下来让我趴在他背上。
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背着我这个一米七多的小伙子,走了足足两里山路。
在路上,他一直安慰我说不要紧,还说年轻人受点小伤算不了啥,过两天就好了。
到了卫生所,他又忙前忙后地帮我办手续,一直陪到包扎完才离开。
临走的时候,还掏出两块钱塞给我,说买点儿止疼药。
当时我还觉得这是应该的,现在想想,老队长哪有义务对我这么好?
还有一次,我病了,发高烧,在窑洞里躺了两天。
是老队长的老伴儿发现的,赶紧让她男人背我去卫生所。
那次病好了之后,老队长让婆姨专门给我炖了只老母鸡。
那时候鸡蛋都是珍贵东西,更别说一只鸡了。
可老队长二话不说就让杀了,说城里来的孩子身子骨弱,得补补。
我当时推辞说不用这么破费,老队长却说:"你们这些娃娃离家这么远,我们不照顾谁照顾?"
想着想着,我的眼睛就湿了。
这个朴实的老农民,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情。
而我,却因为一点工作上的分歧就对人家有意见,真是太不应该了。
"队长,我错了。"我真诚地说道。
老队长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
"错啥错,你又没干啥坏事。年轻人嘛,有想法很正常。"
他起身给我又倒了一杯茶。
"小王,我跟你说个事儿。去年春天,你提的那个建议其实挺有道理。"
我惊讶地看着他。
"真的?那您为啥不..."
"因为时机不对。"老队长耐心地解释,"那时候正是春耕的要紧时候,全村人都指着那条渠浇地呢。要是实验失败了,影响了庄稼,全村人一年的收成就完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但是你的想法我记着呢,等明年开春,咱们可以在小块地里试试。成功了再推广,失败了也不影响大局。"
我这才彻底明白了。
老队长不是保守,而是稳重。
他不是拒绝新事物,而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这种智慧,不是从书本上能学到的,而是从几十年的实践中积累出来的。
"队长,您真是..."我想说"您真是太有智慧了",可话到嘴边又觉得太轻薄。
老队长摆摆手,"别夸我了,我就是个老农民,只是比你们多活了几十年,多踩了几个坑。"
他的话说得轻松,可我听出了其中的深意。
这些年来,他带领全村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度日,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全村人的生计和未来。
这种压力和责任,不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体会的。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人在喊:"队长在家吗?"
老队长起身去开门,进来的是村里的会计老张。
"队长,公社来电话了,说是要统计去年的粮食产量。"
老队长点点头,"知道了,明天我就去公社一趟。"
老张走后,老队长回到炕上,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小王,实话跟你说,去年的收成不太好。"
我心里一紧,"为啥?是因为天气吗?"
"天气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咱们的地太薄了。"老队长叹了口气,"这些年一直想改良土地,可是没钱没技术,只能靠老天爷赏饭吃。"
听着老队长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些朴实的农民,面对着这么多困难,却还要照顾我们这些知青。
他们自己的日子都不好过,却从来没有抱怨过。
"队长,那明年咱们试试新办法吧。"我认真地说,"我去县里图书馆查查资料,看看有啥好的改良土地的方法。"
老队长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
看到老队长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也很激动。
原来我也能为这个村子做点儿什么。
窗外的鞭炮声又响了起来,提醒着我们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老队长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用布包着的小包裹。
"小王,这是婆姨给你们知青准备的,每人一份。"
我接过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双手工纳的鞋垫。
针脚细密,图案朴素,一看就是花了很多心思做的。
鞋垫上还绣着几朵小花,虽然手法不算精致,但透着一股子朴实的美。
"这..."我有些不知所措。
老队长看出了我的为难,"拿着吧,这是婆姨的心意。她说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孩子,脚嫩,得垫厚一点。"
听着这朴实的话语,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就是陕北人的善良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实在在的关怀。
"队长嫂子手真巧,这鞋垫做得太好了。"
"她啊,就这点儿手艺了。"老队长笑着说,"晚上没事儿就在炕头上纳鞋垫,说是给你们这些孩子用。"
我小心地把鞋垫收好,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
这时候,老队长的老伴儿又端着一盘菜进来了。
"来来来,尝尝我做的腊肉炖土豆。"
那腊肉切得厚厚的,土豆炖得粉粉的,香味扑鼻。
我知道,腊肉是他们过年才舍得吃的好东西。
"嫂子,您别忙活了,我吃饱了。"
"哪儿能呢,过年第一天,得让客人吃好。"
老队长也跟着劝:"吃吧,今儿个高兴。"
我夹了一块腊肉放进嘴里,那味道真是香得不得了。
肥瘦相间的腊肉,经过长时间的腌制和熏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配上炖得软烂的土豆,简直是人间美味。
"嫂子,您这手艺真是没话说。"我由衷地赞叹。
老队长的老伴儿笑得合不拢嘴,"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孩子嘴甜,会说话。"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
老队长非要留我吃晚饭,说过年第一天,不能让客人饿着走。
我推辞了几次,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晚饭更加丰盛,有炖羊肉、蒸蛋羹、还有陕北特有的搅团。
老队长还拿出了一瓶西凤酒,说是专门为过年准备的。
"来,小王,咱爷俩喝一杯。"
我们碰了杯,老队长一仰脖子就干了。
我也跟着喝了,酒很烈,喝下去火辣辣的,但心里却是暖暖的。
"小王,"老队长放下酒杯,认真地看着我,"你是个好孩子,有想法,有干劲儿。但是记住,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
"我记住了,队长。"
"还有,"老队长继续说,"不管走到哪儿,都别忘了这片土地,别忘了这里的乡亲们。"
我点点头,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这个朴实的老农民,不仅在工作上指导我,在做人上也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
饭后,我要告辞了。
老队长和老伴儿一直送我到村口。
夕阳西下,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小王,常来坐坐,别客气。"
"好的,队长,您保重身体。"
"你也是,注意身体,有啥困难就来找我。"
走在回去的路上,我回头看了看老队长夫妇的身影。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们手拉着手,慢慢往回走。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个朴实的老农民,用他的人生阅历和人格魅力,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他让我明白,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担当,什么叫做真情。
这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城市里体会不到的。
只有在这片黄土地上,在这些朴实农民的身边,才能真正领悟。
回到窑洞,我坐在炕头上,拿出日记本写下了今天的感受。
"今天去给老队长拜年,收获很大。我发现自己以前对他有很多误解,现在才知道他是个多么可敬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朴实,什么叫做善良。这个春节,是我来陕北以来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节日。"
写完日记,我把那双鞋垫小心地放在枕头边。
明天开始,我要穿着这双鞋垫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
不再是带着城里人的优越感,而是怀着一颗谦逊的心,向这些朴实的农民学习。
学习他们的坚韧,学习他们的善良,学习他们对土地的敬畏。
窗外的鞭炮声渐渐稀疏了,但我心里的温暖却越来越浓。
这个大年初一,注定会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天。
不是因为过了一个年,而是因为我真正理解了一个人,理解了一种精神。
雪后的陕北大地在月光下闪着银光,静谧而美丽。
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将带着全新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
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继续我的知青岁月,继续我的人生感悟。
老队长说得对,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
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这些善良的乡亲们,用我学到的知识为这个村子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才是一个知青应该有的觉悟和担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