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分 钟
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一支特殊的方队首次亮相——中国维和部队方队。它遂行过国际维和任务,承载着东北抗联的精神血脉,涵盖工程兵、步兵等兵种专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对抗战胜利的隆重纪念,也是展现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
这次维和部队方队的受阅,既致敬历史,又昭示未来。自1990年正式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已累计派出5万余名官兵,常态保持8000人规模的待命部队,足迹遍布非洲、中东等任务区。维和方队的出现,向世界昭告:中国军队从未改变守护和平的初心。
从东北抗联到初步参与维和任务
十四年抗战中,东北抗联将士在白山黑水间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在极寒严酷的环境中,杨靖宇孤身奋战到弹尽粮绝,赵尚志壮烈殉国,赵一曼在刑场上高呼民族解放口号。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抵抗的长城,把生死置之度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北抗联精神,凝结着“不畏艰难、视死如归、为和平而战”的意志,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战的重要象征,也成为新中国安全观的重要历史源流之一:反对侵略与殖民,支持民族解放,追求独立自主与真正的和平。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改革开放全面推开,中国逐步调整对国际事务的态度。彼时的国际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大国直接对抗有所缓和,但第三世界冲突与内战此起彼伏,国际社会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期待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1981年,中国在安理会关于延长塞浦路斯维和行动的表决中,投下赞成票。同年,中国还主动提出承担中东两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分摊费用。1984年,中国代表在联大发言时强调,中国决心与各国一道维护《联合国宪章》,并首次提出加强维和能力的七点主张。1988年12月,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中国代表在致秘书长的信中明确表示:
“维持和平行动已成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冲突缓和和和平解决争端,中国愿意与各国一道作出贡献。”
此后,中国很快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989年,中国首次派出20名文职人员参加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人员层面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距离正式派遣维和部队仅仅一步之遥。
中国对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视,正是“抗联精神”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与升华。它也为中国后来大规模成建制派遣部队参与维和,奠定了政治、制度和观念上的坚实基础。
逐步走向维和舞台中央
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陈茂林中校、耿伟林上尉、徐南烽少校等5名军事观察员,标志着中国军队正式踏上维和征程。这一次,中国蓝盔真正站在了冲突一线。
1992年,中国向柬埔寨派出400人组成的维和工程兵大队,这是中国首次成建制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官兵们在金边、磅湛等地执行道路、桥梁、机场修复等任务。柬埔寨北部有一座因冲突反复被毁的“多难桥”,中国工兵四次冒着危险修复它,让维和部队和当地民众能够继续通行,被称作“奇迹之桥”。1992年至1993年,中国共派出两批、800名官兵赴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大量工程支援任务,他们艰苦卓绝的建设,也令当地人第一次认识了“中国速度”。
进入21世纪,中国维和行动逐渐形成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人道主义救援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复合型模式,展现出更加全面和专业化的特点。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方面,中国工兵、运输分队成为许多任务区的中坚力量。2003年,中国向刚果(金)派出175人工兵分队,在南基伍省丛林深处开辟道路,这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首次在该地区开展系统施工。同年12月,中国又向利比里亚派出275人工兵分队、240人运输分队,他们在废墟与泥泞中修桥铺路,累计架设、维修桥梁78座。运输分队更是行程超过千万公里,几乎覆盖利比里亚全境,被联合国官员形象地评价为“联利团的任务是支撑在中国运输车轮上的”。 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曾亲自称赞中国部队是“模范部队”,当地民众也自发为他们送行。
2006年,中国工兵和运输分队进入苏丹达尔富尔,在沙漠边缘打出14口“生命之井”,解决了维和部队和当地居民的饮水难题。也在同一年,中国工兵营进入黎巴嫩南部,冒着炮火排除了未爆炸弹3500余枚,成为当年当地媒体和世界舆论报道最多的维和分队之一。这些具体而实在的工程成果,让“中国蓝盔”成为任务区最可靠的“排险者”和建设者之一。
在医疗援助与人道救治方面,中国维和分队同样赢得了广泛赞誉。2003年4月,中国首支43人医疗分队赴刚果(金),其中包括13名女医护人员,承担为期八个月的任务,这是中国医疗力量第一次系统化走向海外。她们在条件恶劣的南基伍省建立起联合国任务区最受信赖的医院。几个月后,中国又向利比里亚派出43人医疗分队,组建二级医院,多次成功抢救危重病人,赢得“模范医院”的口碑。2006年,中国派出60人二级医院分队进驻苏丹达尔富尔,在极端环境下为联合国部队和当地民众提供系统化医疗保障;在黎巴嫩任务区,中国医疗人员也常常与工兵并肩作业,承担扫雷后的急救与转运任务。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敬业精神,中国维和医院逐渐成为任务区内外最值得依赖的医疗中心。一些友军官兵甚至跨越上千公里前来就诊,据当时报道,一名突尼斯籍维和士兵在自己的ID卡背后写下心愿:“如果我受伤,请送我到中国医院。”这种源自生命托付的信任,成为中国蓝盔在国际维和舞台上的真实注脚。
与此同时,中国维和的制度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2000年,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阐明中国对维和的支持;2001年,国防部成立维和事务办公室,负责统筹军队维和事务;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承诺在接到请求90天内部署部队;2009年,国防部维和中心成立,承担培训、研究和国际合作任务。至此,中国维和走上了常态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到2010年前后,中国军队已累计参与近十项维和行动,从柬埔寨的“奇迹之桥”,到刚果(金)的丛林通道,再到利比里亚的百万公里运输和达尔富尔的“生命之井”,一系列真实的案例让“中国蓝盔”成为联合国任务区最受信赖的力量,也成为中国军队在国际舞台上的新名片。
新时代的维和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军队的维和行动实现了由保障型向综合型、由配角向主力的转变。中国不仅在数量上保持稳定的派遣规模,更在任务类型和能力建设上不断拓展,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3年,中国军队向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派遣维和部队,包括1支155人工兵分队、1支170人警卫分队和1支70人医疗分队。这是中国首次成建制派出安全部队进入联合国维和任务区。马里任务区安全风险极高,自杀式袭击和路边炸弹频发。到2020年,中国已在这里先后轮换8批警卫分队、1440人次,累计执行武装巡逻与警戒任务3900余次,被誉为“战区王牌”。
2015年,中国向南苏丹派出700人维和步兵营,标志着中国军队首次整建制派出步兵分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该部队不仅承担平民保护、武装巡逻、要点防卫等任务,还在局势紧张时直接进入交火区,守护平民安全。
2017年3月,在南苏丹耶伊镇冲突中,12名中国维和官兵冒着巨大风险三次突破武装拦截,成功营救7名被困的联合国民事人员,行动被联南苏团总结为解救典型范例。
2017年,中国又首次向非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派遣1支140人维和直升机分队,执行空中巡逻、后送和补给任务,进一步拓展了我军在维和行动中的专业领域。
同年9月,8000人规模的中国维和待命部队完成在联合国的注册,涵盖步兵、工兵、运输、医疗、警卫、快反、直升机、运输机、无人机和水面舰艇等10类28支分队,成为当时联合国待命库中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力量。
在能力建设上,中国不断兑现承诺。2018年10月,中国13支维和待命分队通过联合国考察,晋升为二级待命等级;2019年至2020年,又有6支分队晋升至三级待命等级,标志着中国维和待命力量实现了质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公安部于2016年率先组建全球首支成建制常备维和警队,2019年晋升为快速部署等级。
截至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出兵国,也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会费国。目前,正有1800余名官兵同时在7个任务区及联合国总部执行任务。中国蓝盔的身影遍布非洲、中东等多个关键地区,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牺牲与铭记
维和行动注定伴随风险。自1990年参维以来,也有中国军人牺牲在联合国旗帜下,他们的名字被铭刻在维和历史中。
1993年,在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的刘鸣放上尉因感染脑疟疾抢救无效牺牲。几个月后,中国工兵分队驻地遭到武装分子火箭弹袭击,陈知国、余仕利两名战士当场殉职。柬埔寨国防部后来专门在当地为他们立碑,以示纪念。
1994年,伊拉克-科威特边境的军事观察任务中,雷润民中校在执行巡逻时因车祸遇难。多年后,联合国追授其“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
2003年,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士官付清礼在高温作业中因突发中暑殉职,年仅26岁。2004年8月,中国赴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维和工兵分队战士李涛不幸身中流弹牺牲。2005年,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的张明在执行任务时中弹牺牲。2006年,杜照宇中校在黎以冲突中坚守观察哨,遇袭殉职。
2010年,赴苏丹特派团的谢保军在执行任务中因公牺牲。2014年,赴利比里亚维和的张海波因病逝世。
2016年5月,马里维和任务区遭遇恐怖袭击,中国警卫分队士官申亮亮为阻止炸弹车辆冲入营地壮烈牺牲,后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2016年7月,南苏丹朱巴冲突爆发,中国步兵营坚守平民保护区,守护9000多名平民安全。在任务中,李磊、杨树朋两名战士中弹殉职。2019年,赴南苏丹的付森不幸牺牲;2020年,王旭东和陈顺两名官兵也因任务殉职……
2025年4月,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在回答记者访问时,说目前已有17名中国军人长眠于远方的土地,这些牺牲既沉痛又令人肃然。他们的故事见证了中国蓝盔从尝试到担当的历程。今天的中国维和官兵,依旧以他们为精神坐标,把守护和平、守护生命作为最高使命。
从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东北抗联,到今天走出国门守护和平的中国蓝盔,历史的接力棒已经跨越历史传承在手。前者以生命捍卫民族独立,后者以行动守护世界安宁。二者虽所处时代不同,却都诠释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为和平而战”的精神底色。
进入新时代,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既是对抗联精神的延续,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从修桥筑路到排雷救援,从护卫平民到医治伤者,中国蓝盔在战火与废墟之间书写责任与担当,赢得了世界的信任与尊重。
今天,当我们回望维和征程,会发现它与抗联故事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守护和平的共同记忆。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更加坚定的姿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东北抗联的烽火遗志与新时代蓝盔的身影,共同汇入这条和平长河,昭示着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洪.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战略选择[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6): 37-55
2、张贵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与中国使命[J]. 国际问题研究, 2021(5): 1-22
3、王洋. 联合国维和行动与中国研究[J]. 国际安全研究, 2018(4): 85-110
4、王晓凯.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探析[J]. 国际观察, 2015(2): 23-42
5、柳彦.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多重身份认同[J]. 当代亚太, 2019(3): 101-120.
6、杨若云. 中国的国际维和角色变迁与战略选择——基于参与实践的研究视角[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22(4): 68-75
7、庞超伟, 肖蓉, 闫睿. 中国国际维和话语体系建构[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4(2): 74-87
8、《65张图,带您读懂中国维和部队光辉历程!》,中国军视网,2016年6月9日,北京
9、《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5周年纪事》,解放军画报,2025年7月16日,北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