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孔丛子·居卫》有言:“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意思就是,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是怎样的人,儿子多少也会带有相似的特质。
家学传承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都表明父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为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接下来要展示的这张经过修复的老照片里的人物,正是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
“富二代”蒋肇聪在浙江溪口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出生,他每天看着父亲做生意,打小就特别有商业头脑。
蒋肇聪的父亲蒋玉表,那可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能人,经商、行医、写文章,样样都精通。
不过,后来玉泰盐铺接连遭遇了两场大火,烧了重建、建了又烧,几轮下来,蒋家的家底几乎被掏空了。
但蒋玉表可不是那种能忍受贫穷却不改变现状的人。
他带着儿子蒋肇聪,一边贩运盐和米,一边走街串巷给人看病,他们省吃俭用,攒着钱,就盼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短短几年,他们就在原来被烧毁的店铺旧址上,盖起了新商铺,店铺还是叫玉泰盐铺,但店面比原来大多了,生意也比以前红火不少。
一路走来,有起有伏、磕磕绊绊,这段经历,不仅让蒋玉表的头发变白了,还让才十来岁的蒋肇聪,比同龄人成熟稳重、通达事理得多。
跟着学习经商之道数年之后,年仅二十出头一点的蒋肇聪,便从父亲蒋玉表手中正式接管了玉泰盐铺。
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头脑,更在精明能干与处事手段上更胜一筹。
因为蒋家祖先蒋显在一千多年前当过四明盐官,而且那时候盐官的职位能世袭,所以蒋肇聪就特意在玉泰盐铺里,挂上了一块“盐官”的招牌,表明玉泰盐铺是奉化唯一一家“盐官专卖”的店铺。
你还真别说,当地老百姓就吃蒋肇聪这一套,大家都觉得玉泰盐铺卖的“官盐”有官方认证,吃起来好像比别家的更咸、更香,所以他们家的生意比竞争对手强不少。
虽说食盐专卖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可野心不小的蒋肇聪并不满足只做食盐生意。
后来,蒋肇聪大大拓展了盐铺的业务范围,不光卖盐、米、面、油,还卖茶、石灰等。
生意越做越大,蒋肇聪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自从接手玉泰盐铺,年轻力壮的他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生意上,早把儿女情长抛到脑后了。
然而,蒋肇聪对成家之事并不上心,可他父亲蒋玉表却急着想抱孙子,眼看着别人家的孙子都活蹦乱跳满地跑了,自家儿子眼瞅着快三十岁了,还是形单影只。
不管蒋玉表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给他描绘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馨画面,性格倔强的蒋肇聪就是不为所动,依旧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没日没夜地忙碌着。
这一年,蒋肇聪步入了而立之年,三十岁的他事业已然风生水起,直到这时,他才将终身大事提上日程,开始认真考虑起来。
毕竟,像他这样事业有成、家财万贯的男人,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不缺愿意结亲的人家,没过多久,蒋肇聪便与距离溪口镇五里路的上白村徐家定下了亲事。
蒋家在当地是响当当的大户,有权有势又家底丰厚,因此,他们的婚礼办得极为隆重,几乎轰动了整个溪口镇。
婚后,徐氏先为蒋肇聪诞下一女,随后又添一子,儿女双全的蒋肇聪,整日笑得合不拢嘴,然而,他并未沉醉于眼前的幸福,更不甘心仅仅成为溪口镇上有名望的人物。
除了把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蒋肇聪还仗着自己读过8年书,在官场和商场都混得开,便干起了帮人打官司的活儿。
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几年下来,蒋肇聪不仅赚得腰包鼓鼓,名气也是越来越大,大家见了他都亲切地喊他“管公堂”。
“管公堂”这个身份,可把蒋肇聪对名气和权势的渴望给满足了,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他那点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不过呢,大家虽然当面都笑着叫他“管公堂”,但背地里却把每场官司都想方设法捞好处的蒋肇聪,叫做“埠头黄鳝”。
人生赢家蒋肇聪,在官场和商场都顺风顺水、得意非凡,这和他背后有个能干的贤内助关系紧密得很。
可天有不测风云,妻子徐氏突然身染重病,没过多久就不幸去世了。
徐氏嫁进蒋家整整10年,给蒋肇聪生了个儿子蒋介卿、一个女儿蒋瑞春,她和蒋肇聪一直情投意合、恩爱有加,她的离开,让蒋肇聪悲痛万分。
蒋肇聪家大业大,虽说心里一直思念着前妻,但家里状况一团糟,上面有年迈的父母要照顾,下面有年幼的孩子要抚养,还有玉泰盐铺的生意要打理,所以他必须赶紧给这个家找个新的女主人。
经过一番寻觅,蒋肇聪最终相中了萧王庙镇上“永兴行盐酒店”店主孙昭水的千金。
孙家和蒋家都做着生意,家底和名气都差不多,两家结为亲家,那可真是再般配不过,妥妥的强强联合。
婚后,蒋肇聪和孙氏感情特别好,恩恩爱爱,彼此尊重,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惜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孙氏嫁过来还不到两年,就突然得了重病,很快便去世了。
接连失去两个妻子,一时间,大家都把蒋肇聪当成了“克妻”的鳏夫,玉泰盐铺的生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可让蒋肇聪没想到的是,在距离溪口五十多里的葛竹村,竟有个和他当下境遇极为相似的女人,她叫王采玉。
而且后来,这个王采玉还为他生了个儿子,名叫蒋介石。
王采玉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她心灵手巧,既通诗书又精于女红,可她的两个弟弟,跟她简直不像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一个懒得出奇,一个呆头呆脑,都不成器。
王采玉16岁那年,家里人给她定了亲,男方看中王采玉人品好,便给了王家丰厚的聘礼。
谁承想,两个弟弟都打起了这笔聘礼的主意,一个想拿去当赌资,一个想拿去肆意挥霍。
王采玉的父亲,见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为了抢夺聘礼争得面红耳赤,一口气没上来,竟倒地猝死了。
王采玉本以为脱离了这糟心的局面,没想到又掉进了另一个火坑,她的丈夫和两个弟弟一样,不务正业,脾气还暴躁偏激。
和两个弟弟不同的是,她丈夫不仅脾气差,身体还不好,丈夫对她百般虐待刁难后,在一个月黑风高、寒风刺骨的冬夜,醉酒回家的路上,不小心从桥上掉进冰冷刺骨的河里,在回家躺了一天一夜后,他就一命呜呼了。
可婆家不认为是自家儿子作死,反倒觉得是被王采玉克死的。
王采玉背着“扫把星”的恶名,一脸憔悴地回了娘家,没想到,竟被两个弟弟赶了出来。
她帮两个弟弟成了家,可他们却让她有家不能回。
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母亲便带着王采玉前往她平日里常去祈福参拜的金竹庵,打算让王采玉在此带发修行。
金竹庵中的生活平静且淡泊,历经诸多坎坷的王采玉,心里甚至已经做好了在这庵中独自度过余生的打算。
令她没想到的是,在一个百花盛开的春日,母亲给王采玉带来了一个消息,让她动了开启新生活的念头。
母亲跟她说,表哥给她介绍了个对象,不是别人,正是玉泰盐铺的掌柜蒋肇聪。
王采玉一听对方是店主,赶忙摇头,觉得两人门不当户不对,她不同意这门亲事。
直到母亲说起,蒋肇聪死了两个媳妇,常被人背后说克妻,也是一个苦命人,王采玉这才觉得两人有同病相怜之处。
就这样,在玉泰盐铺账房的牵线搭桥下,23岁的王采玉和45岁的蒋肇聪成了亲。
婚后,王采玉很争气,接连给蒋家生了四个孩子,老大是女儿,老二就是蒋介石。
早年,因蒋肇聪的大哥膝下无子,他便将第一任妻子徐氏所生的儿子蒋介卿,过继到了大哥名下。
后来徐氏去世,蒋介卿和外婆家走得特别近,跟蒋家渐渐疏远了,所以,蒋肇聪名正言顺的长子,其实是蒋介石。
老来得子,而且还是将来要继承蒋家大业的长子,蒋肇聪对蒋介石寄予了厚望。
他不仅期望高,对蒋介石的爱也特别多,怎么疼都疼不够,可水满则溢,爱给得太多,就变成了溺爱。
8岁之前的蒋介石,基本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然而,8岁那年,他的命运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895年,蒋肇聪因病去世,年仅53岁,那时蒋介石才刚刚8岁。
蒋肇聪一走,他的大儿子蒋介卿就开始打起了家产的主意,强烈要求分家。
最后,蒋介卿分走了玉泰盐铺,只给王采玉母子五人留下了三间能容身的屋子,还有几亩租金不多的田地。
这场分家显然不公平,但王采玉孤儿寡母,根本没有和蒋介卿抗衡的资本和能力,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
如果说8岁之前的有求必应,是蒋肇聪带着蒋介石品尝这个世界的甜;那么没交代好身后事就离开,让王采玉母子受尽磨难,则是蒋肇聪让蒋介石品尝这个世界的苦。
蒋肇聪虽然只陪伴了蒋介石短短8年,但他的行事风格、言传身教,却影响蒋介石一辈子。
参考资料:
半岛网-城市信报——发现青岛:蒋介石小时候顽皮 乡里人叫他"瑞元无赖"2013-06-13
中国新闻网——还俗再嫁望子成龙 蒋介石之母王采玉一生坎坷2006年03月16日
中国新闻网——坎坷一生﹕鲜为人知的蒋介石之母王采玉2004年09月17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