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弗吉尼亚夸恩提科海军陆战队基地突然热闹起来,美国“战争部”一道紧急指令飞出,国内外各战区一星以上将领,连同士官长顾问,全部线下到场,点名超过900人。
不少人一听,脑子里先蹦的就是两个字:开战?也有人更大胆:清洗?原因不难想。年初那拨风声刚起,赫格赛斯放话要把不够“忠诚”的高层往外抬,连四星岗位都要砍掉一截。具体数字被摆在桌面上,四星上将岗位裁撤二成,国民警卫队将官裁撤二成,配合统一战区方案,再削减将官编制一成。五角大楼和军媒的测算摆在那里,这一刀下去,百名以上高级军官和参谋班子跟着震。军营里传得飞快,谁不紧张。
那天的夸恩提科,外界盯紧。有人打赌:要么宣布大战略,要么当场点名开刀。特朗普对联邦官僚体系和军中“建制派”的不信任,不是一天两天。他那句“让美国再次伟大”背后的硬骨头,恰恰是这群被视为旧秩序的管理层。上一任期尾声,矛盾摆上台面。二次上台后,赫格赛斯刚坐稳位置,就对现役和退役高层动刀,这动作一点不含糊。给出的信号也挺直白:在他眼里,谁“不忠”,就算已退下,也要追责。
可转到29号,美媒一则消息把戏情急刹。政府内部匿名高层放话:这次并没有传闻中的清洗。这场会更像一场“服从性测试”。没有重大战略议程,不讨论实战部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摆权威,秀影响力,给美军高层上了一堂“谁说了算”的课。一句话,烽火戏诸侯的味道更浓。
为什么非要这么做?美专家约翰逊的解读直击特朗普的心结。上一任期末,军方最高层背着特朗普,与佩洛西等人达成“架空”安排,核武器控制权不再由总统一人说了算。这在特朗普看来,是对最高统帅的公开抗命。他不止一次把那拨人扣上“叛国”帽子。这样的阴影,盖住了现在的每一步。也难怪他要反复测试“服从”,把军队的忠诚度当成准绳。
所以二次上台,特朗普的路数更凶。一面清除过去与民主党走得近的建制派将领,一面强行提拔“自己人”。参联会主席换人,海军、空军、陆军部长换人,拜登时代留下的负责人一个个退场。动作快,姿势硬。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看得心惊。洛克伍德这位国际问题专家一句评语挺刺耳:让全球美军最高指挥官都放下手头战备、训练与指挥,跑去参加一场没有实质内容的会议,这种安排更像个人秀。像是在正事面前摆姿态。军队不是婚礼现场,指挥链不能断,空档一出来,风险就跟着来。
这话不偏,美军讲究的,就是那套文官控制军队的规矩。长期去政治化,晋升要进参议院听证,现役将领不能公开参加党派活动,退役后有固定待遇与安保。这些规矩是国本。忠诚对象不是个人,不是某个党派,而是宪法。这层底线,被很多人视为美国军队能打、能稳的关键。
如果晋升的票据更看“忠诚”,不再看战功与专业,军队会变成什么样?约翰逊的担心很具体:一旦以忠诚取代能力,美军容易沦为“特朗普私兵”。上将、军兵种部长不再是专业的最高代言人,而是政治的站台者。专业主义被挤压,战斗力迟早要塌。极度支持特朗普的新任参联会主席丹上将这类火速晋升,不是个案。周围的人都会看路子,谁更会站位,谁就往上爬。真正拿过仗、懂战场、能算账的人,被挡在门外。长远看,指挥链就会稀里糊涂,军队的应对速度、复杂系统的协作都会被削。
美国的全球秩序,靠美军这块牌子撑着。若美军的专业性被政治化消磨,盟友的信心会掉,对手的判断会走偏。看不准你的军队到底为谁而战,看不准你的内部决策是不是随情绪浮动,这就会把风险推到前线。误判形势,挑错时机,谁都不想看到那种后果。
回头说夸恩提科这场集结,900余名将领被“点名到场”,这在现代军队里是极罕见的召集方式。你可以理解为一次“表态大会”。从开场到散会,重点不是“决定了什么”,而是“谁愿意到”。在场,就是归队。不在,就是表态。这种测试,最直接,但也最粗暴。外界的揣测自然铺天盖地:是不是名单已经拟好,就差宣布?是不是有人要当场被撤?最后的版本给出了否定——没有清洗。可大家心里都明白,名单不一定在会场公布,清除动作也不一定要在镜头里完成。表态在前,人事在后,这条线从来就没有断。
有人会说,军队也要讲政治,忠诚不能丢。这话没错。可军队的忠诚,先是制度,再是个人。制度定盘星,如果换成个人意志,危险就来了。战场上,能打赢的那些细节,靠的是专业训练、严格指挥、科学评估。不是一个人的拍板,不是一个动作的示威。把重心放到“服从性测试”,把集结当成舞台,这种做法更像是在给权力找掌声。
百名以上高层和参谋面对潜在裁撤,谁不有压力。有人把精力拿去琢磨站队,有人开始梳理履历如何“更忠诚”。战备的优先级一不留神就会被挪开。训练、演习、维护、补给,都是要钱要时间要心力的硬活。大范围的人事焦虑,本身就是战斗力的杀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