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台北街头,一个下雨的黄昏,16岁的少女紧紧拉着7岁弟弟的手,他们穿着破破烂烂地走在热闹的大街上
路人避之不及,生怕沾染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这对兄妹姐弟不是普通的流浪儿,他们有个响当当的父亲——刚刚在马场町被枪决的吴石将军。马场町的枪声还在耳边回响,但对这个破碎的家庭来说,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1950年6月10日,那个让整个台湾为之震动的下午,不仅带走了一位传奇将军的生命,更将他的妻儿推入了比死亡更加残酷的深渊。
他的妻子王碧奎此时被关在保密局的牢房内,正遭受着非人的折磨,自丈夫被捕那日起,这位将军夫人便再未得见阳光。
牢房里又暗又潮湿,老鼠四处都是,看守们的皮鞭和骂声持续不停,她不清楚丈夫已经牺牲了,也不晓得自己的两个孩子正在台北街头流浪。

吴石这人的一生,那可是相当有传奇色彩,他在1894年出生于福州,打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就展现出了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军事才能。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他先是参与了北伐战争,随后在抗日战争中也立下了诸多功劳,国民党中的人都知晓,吴石此人学问优良、人品端正,在军界颇具声名。

陈诚是在保定军校结识吴石的,彼时陈诚比吴石晚入学四年,算是小师弟,吴石在学校乃是一名学霸,每次考试皆为第一名,从未落过后。
陈诚对这位学长极为钦佩,常常在他人面前夸赞:“吴石真是个学精啊”,彼时“学精”乃是最高的赞誉之词,所指的便是学问深厚之人。
北伐战争之际,他俩结下了过命交情,在枪林弹雨之中,陈诚同吴石一同作战,相互掩护,那生死与共的情谊,乃用血与汗凝结而成。战争结束之后,虽说俩人因为各自发展不一样,但那战友情分一直都没改变

命运的齿轮慢慢转动,两个曾经的战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吴石因为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无能越来越失望,逐渐产生了政治觉醒。
他看到前线将领即使打败仗也能继续受到重用,只因为他们是蒋介石的心腹,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却被冷落一边。这种现实让吴石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949年,吴石随国民党败退至台湾,不料被任命为“国防部”参谋次长,且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个任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以吴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按理说不应该得到如此重要的职位。
实际上这里面有陈诚的大力推荐。当时陈诚已经是台湾地区的行政长官,他力排众议,为老同学争取到了这个职位。
陈诚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保举的这位老同学,其实已经成为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情报人员。

吴石凭借自身特殊身份,为解放台湾开展了诸多情报工作,他的代号为“密使一号”,是中共派驻台湾的最高级别卧底。
1950年初,吴石身份被暴露,保密局的特务似狼般冲入吴家,将吴石夫妇一同抓走,两个孩子目睹父母被铐上手铐,被拖出家门,彼时16岁的吴学成觉得天仿佛都塌了。
审讯室内,面对严刑拷打,吴石始终未曾屈服,他知晓自己的结局,不过对自己的选择毫无悔意。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写下“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的诗句,这两句诗既是对自己一辈子的总结,也能看出他对国家命运那深深的担忧。

马场町刑场上,几声枪响结束了吴石的生命,但他身后的家人却要承受比死亡更加痛苦的煎熬。
房东头一个过来驱赶,缘由很简单,谁会收留“匪谍”的家属?邻居们也纷纷躲开,生怕被牵连,一整夜这个往昔体面的将军家竟无安身之所。
吴学成领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寻觅能收留他们的处所,不过只要有人知晓他们的身份,脸色立刻就会改变,门也随之被紧紧关上。兄妹二人只得于公园长椅上过夜,饿时便往垃圾桶中寻他人不要之食物果腹

台湾的夜晚很冷,特别是对两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来说。吴学成用自己瘦弱的身体为弟弟挡风,小小的吴健成经常被冻得发抖。
姐弟俩相依为命,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就在这最绝望的时刻,陈诚出现了。当他听说老同学的孩子流落街头时,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虽然吴石背叛了国民党,但陈诚想到的不是政治立场,而是那个在保定军校里永远考第一名的学长,那个在北伐战争中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

陈诚心里清楚,在那会儿的政治环境里,给“匪谍”家属提供帮助那可是相当危险的,要是稍微一不留神,很有可能就被扣上“通共”的帽子,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这么完犊子了。
不过陈诚还是做出了抉择——他要守护吴石的家人,陈诚通过多种渠道,开始为王碧奎的释放积极奔走,他凭借自己在台湾的地位和影响力,四处进行协调,终于在1951年初,将已被关押7个月的王碧奎成功保释出来。
王碧奎从阴暗的牢房出来的时候,整个人瘦得不成样子,头发大部分都白了

陈诚的保护不止于此。在王碧奎被关押期间,吴学成和吴健成得到了吴石一些旧部下的资助,这些人之所以敢冒险帮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诚在背后撑腰。陈诚用自己的政治地位为这些善举提供了保护伞。
另一个伸出援手的人是吴荫先,吴石的族孙。这是一个普通的台湾百姓,既没有陈诚那样的权势,也没有雄厚的财力,但他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当他听说族兄的两个孩子无家可归时,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接到了自己家里。吴荫先的这个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收留“匪谍”子女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轻则丢掉工作,重则家破人亡。

但吴荫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对两个孩子说:“别怕,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们的”。
这句朴素的话语,对当时孤苦无依的吴学成和吴健成来说,胜过世间所有的山盟海誓。在吴荫先家里,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生活虽仍有困难,可至少不用再为没地方睡觉而发愁,也不用再去垃圾桶寻觅食物

王碧奎出狱后,一家人终得团聚,不过生活的重担使她压力颇大,为有饭吃,她开始给人缝补衣物,从早忙到晚,手指常被针扎破。
16岁的吴学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定辍学去街头擦皮鞋,为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在学校里,小吴健成常被同学欺负,“匪谍之子”这般称呼如大山般压着他那小小的心
但这个孩子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最终考上了台湾大学,还获得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远在大陆的吴石其他子女也没有过上好日子。长子吴韶成因为父亲的“国民党背景”,在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在那几年里,他的牙齿全部坏掉了,还没到40岁,嘴里就满是烂牙
大女儿吴兰成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牙克石林区医院,在零下40度的寒冷环境中,坚持工作近二十年
1973年,吴石获追认为革命烈士,不过分隔于两岸的家人因政治对立无法团聚,直至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缓和,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方在美国相聚。

1981年,81岁的王碧奎亲手为从各地赶来的子女们做了一桌福州菜,一家人坐在一起,说着哭着感慨万千。
1993年,王碧奎在美国洛杉矶安详辞世,享年90岁,她最大的心愿是让丈夫得以入土为安,1994年,吴石与王碧奎的骨灰合葬于北京香山福田公墓,这对历经诸多艰难困苦的夫妻在分别44年后终得“团聚”。

墓碑上刻有八个字,乃“丹心在兹,与山河同”,吴石的雕像面向南方,而台湾正处于那个方向。
回顾往昔那段历史,陈诚与吴荫先的抉择颇为难能可贵,在人人皆畏惧的那个时期,他们未选择明哲保身,而是以自身的方式彰显了人性的光芒。
陈诚与吴石政治立场不同,不过往昔情分使他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吴荫先仅是一介凡人,但是血缘亲情和人道精神令他果敢去保护弱者。

从这两个人的事情中我们知晓,即便处于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善良也会显现出来,
他们的选择不仅拯救了吴石的家人,还在那个冰冷的时代留存下一丝温暖的希望,历史会铭记吴石将军的英勇,也会铭记那些在他牺牲后仍坚守做正确之事的人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