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个小地方吧,偶尔还真能“炸”出点大事,什么倒不是彩头。2005年,野山深处,几个人哼哧哼哧地挖开一座宋朝墓,他们并没指望能有多大的收获,谁想手气还行?但也歪打正着。这时候,就得说到一个叫徐谓礼的倒霉官员。

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这徐谓礼,生对了门第,父亲是榜上有名的大官。他呢,赶上了风口,可偏偏没扶着风上天。32年公职生涯,一共换过13个岗位,横跨地方、中央,却都没摸到权力的边。身后没大藏金银地契,倒是留下一堆字。大多数人可能没啥概念,“南宋小吏手札”能值多少钱?有多少人能理解,古人写日记写到流芳后世,汗颜吧!

他攒下来的,是17卷令人头秃的小心翼翼的记录,公文、批过的红头、考核、借条之类,事无巨细。一摞下来,人家后世史学家可是乐了。打开看?800年前一个小公务员的日子,展现得明明白白。生活、转岗,哪怕是帮朋友担保踩了坑,全都写得细致得有点无聊。他写丧母守孝,怎么请假,怎么汇报悲痛。连每年是不是绩效合格,都有公章见证。这“流水账”不值钱?偏偏能值大价钱!

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不过,回到2005年,坟墓里的纸质东西谁稀罕。程某这帮人原本图个意外之财,一看没金没银,光是点文房四宝和蜡封竹筒,有啥稀罕?竹筒里掏出来的纸卷字迹太新,看着像新刷出来的样子。程某不太懂,但“先听专家的”总没错。他找来的“专家”,其实就是市场里混的那种。人家翻来覆去瞅两眼,斩钉截铁地说了:假的,这种字迹哪有八百年的老范儿?这纸,一点没旧味,怕不是仿的。

程某,听的人家这些行家说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自己倒也释然。说实话,这种场面他见过,听专家的反正不吃亏。最后呢,几十万出手给了个北京收藏家,就这么简单。可谁曾料到,这事倒没这么简单。他送走的,不是废纸,是一个震懵整个圈子的宝贝——只是当时没人看懂。这世上的专家,多了去了,有“睁眼瞎”的。究竟哪种眼光能断定真假?

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徐谓礼那摞资料,被倒腾进京以后,就进了一个“真懂行情”的圈。收藏家花了几十万,心里乐开花,顿感自己捡了漏。秀了一下,放了几张照片到网上,这是摇摆学术圈的日常操作。可是晴天霹雳就是这么来的,浙江有两位博物馆领导,董三军和邵路程,刷朋友圈一眼瞅见了。人家正儿八经专职于南宋那点“老底”,对那片地方的物件门儿清。

他们一看图片,心里咯噔下去。字迹、纸张、制作工艺……怎么看怎么顺溜,都不像赝品。更巧的是,这两年浙江文物圈都传风说,前阵子本省有一座宋墓被盗,东西流进了黑市,警方还在追查。照片上这个,不会正是那批失踪的国宝之一吧?

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马上联系买主。对方一听动静大,赶紧把东西合作上交,让专家查验。几道鉴定下来,数据和历史材料全都对上号:南宋当朝官员亲手写的。多一分嫌假,少一点嫌失真。专家请来了宋史大佬包伟民细究,结果不出意外,就是南宋真迹,是此类文书出土中最完整的一批,价值根本无法估量。你还说是假货吗?这才回过味儿来。

消息泄漏后,北京收藏圈笑掉大牙,原来装便宜的东西比黄金都贵。一路顺藤摸瓜,公安很快找上门,程某和原先那堆“专家”都懵了。新闻里写,他们几个人登时被抓。话说这案子越想越蹊跷,程某当初卖掉的可不止这一卷,“赝品”零散出手好些年。是不是还有失踪的宝贝没追到?这种事,也许后面还有盘根错节的线索没挖完。

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17卷文书总算找回,2012年正式归馆。修复组那会儿忙得不可开交,擦纸、补字,全在显微镜底下做。鉴定结果更扎实:《徐谓礼文集》,南宋地方行政、公职人员考核、家事琐屑,信手拈来。官场调任、考评、社会关系、互相担保,都有公文为证。纸质、书法——专业到没话说。有人说徐谓礼的书法不够奔放,有点绷着,其实细看很秀气,端正见功底,又带点自家风格。这东西若是连成套,直接改写相关领域的认知。

南宋小官的真实人生,靠着写流水账流传千古,谁能想到?

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不过,真说起来,专家也未必永远靠谱。这批文书要是再多两年流落民间,会不会被切割得干干净净?有些人愿意信专家,有些人,就算面对金山也会以为是假铜。程某最后悔青肠子,但也不排除他其实根本就不在乎,能捞几个钱随便就走。倘若真有买家认识这宝贝,或许他反倒会因为怕事大而把东西埋了。事情总这么反着来。

打捞回国宝的场面说不上多壮观,17卷文书静静放在展柜里,如今也没人再去多端详徐谓礼的人生。可要是真的细看,就会发现那些年头里,一个官员的悲喜,没有浮夸的“乱世传奇”,只有无数琐碎的值班、被扣分、给同僚担保。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子,大多数靠的是偶然而不是精心安排的传承。不怕说一句,徐谓礼这些流水笔记的实用性,远比什么传说堪当大用,只不过看的角度不同。

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考据这么多年,“赝品”和“国宝”的评判界线,其实就是个盲人的瞎碰。真东西有时不被当宝贝抱着,假东西却能一夜暴富。最后竟然还是靠着偶然几张照片,重新牵出深藏水底的真相,想想也挺荒诞的。网上哪天突然炸锅,圈子里风向说变就变。人性里就是有点信不过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直觉。假货反而能骗过所有人,真的又常常被踩在脚下。这事放哪不是一个理?

现在一切尘埃落定,徐谓礼那点“打工史”,让如今的研究者、艺术市场、甚至普通市民都得到了不少启发。有心人还能在笔墨里读到那个年代小官生存的压抑与希望。说白了,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具体、要不稳当,它的命运大半靠运气,不是靠规划,越搞越复杂。

由于保存太好,字迹太“现代”,它最初被判为赝品,现成一级文物

真真假假的世道里,就算专家也会犯错,老百姓捡大漏,但最后捡到的是什么?十七卷纸,看着平静如水,实际上底下早已暗流涌动。现在你再去看浙江的那座展厅,文书静静地放在玻璃后头。谁也说不准下一次,还会不会有别的国宝,躲过一茬又一茬的“专家”挑剔目光,最后重新回到这个时代的怀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