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科还在为上半年119亿亏损发愁,当上海建工靠着散户“炒作”连续涨停却难掩800亿现金背后700多亿负债的压力,一家建筑装饰公司悄悄交出了一份“逆天”成绩单:现金54亿,有息负债仅6亿,净现金头寸超40亿,市值却不到100亿。这不是财经段子,而是金螳螂2025年中报的真实数据。
在地产产业链集体“渡劫”的当下,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用一种近乎“保守”的姿态,走出了一条从“依附地产”到“自我造血”的转型之路。它的故事,或许藏着传统行业穿越周期的密码。
一、54亿现金的“安全垫”:在地产废墟上筑起的“财务堡垒”
建筑装饰行业从不缺“大公司”,缺的是“活得稳”的公司。2024年,金螳螂营收137亿,净利润5.4亿,规模不及巅峰时期的一半,但财务报表却比任何时候都“干净”: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54亿,长短期借款+租赁负债仅6亿,相当于“手里攥着54亿现金,只欠6亿账单”。
这份“安全感”从何而来?答案藏在它的“减法”里。2021年,金螳螂经历上市以来最痛的一年: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净利润巨亏49.5亿。那是地产下行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刻——客户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收不回,项目停工,行业集体陷入流动性危机。痛定思痛后,金螳螂做了三件事:
第一,砍风险项目,聚焦“高回款”公装。 放弃依赖房企的住宅精装修业务,把资源集中到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医院、学校等项目。2025年上半年,公装新签订单占比近90%,这类项目虽利润不高,但回款稳定,现金流有保障。
第二,“刮骨疗毒”清应收。 截至2025年6月,金螳螂对风险应收账款采取保全措施,资产价值基本覆盖敞口,存量减值压力释放。简单说,过去“收不回的账”该计提的计提,该起诉的起诉,不再让坏账拖垮利润表。
第三,严控负债,拒绝“盲目扩张”。 有息负债从2021年的数十亿压降到6亿,几乎“零有息负债”。对比同行,上海建工账面800亿现金背后,是150亿短期借款+485亿长期借款+118亿一年内到期负债,“现金多但债更多”;金螳螂则是“现金比债多”,这种“低负债+高现金”的组合,让它在行业寒冬里有了“抗冻”的资本。
在地产链普遍“高杠杆、高周转”的年代,金螳螂曾靠着“规模优先”冲到市值400亿。如今它用54亿现金证明:在周期下行期,“活得久”比“长得快”更重要。
二、三条新赛道:从“盖房子”到“造空间”,转型踩中了哪些风口?
光靠“节流”不够,金螳螂的“重生”关键在“开源”。它没有死守传统装饰业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三个“非地产”赛道:洁净室、城市更新、海外市场。这不是拍脑袋的转型,而是精准踩中了政策与产业的“双重风口”。
洁净室:高端制造的“刚需基建”
你可能没听过“洁净室”,但手机芯片、锂电池、新冠疫苗都离不开它——这是一种能控制微尘、温湿度的“超级无菌车间”,半导体工厂的洁净度要求是“每立方米空气中尘埃颗粒不超过10个”,比手术室还严格。
随着中国高端制造崛起,洁净室成了“刚需”。据预测,2025年中国洁净室市场规模将达3275亿,年增速15%。金螳螂的优势在于“跨界能力”:它把建筑装饰的工艺标准(比如精密施工、材料把控)嫁接到洁净室,拿下了格科半导体12英寸CIS项目、姑苏实验室等标杆工程。2024年,包含洁净室的“其他业务”营收8亿,虽然占比不高(总营收137亿),但这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要知道,3275亿的市场,哪怕啃下1%,就是30亿营收。
城市更新:老城市里的“新生意”
当“造新城”减速,“改老城”成了新趋势。2025年,中国城市更新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6万亿,政策层面“十四五”规划明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金螳螂的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装饰优势融入旧改:苏州开明大戏院修复、南京西康宾馆改造、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翻新……这些项目看似“小而散”,但利润率比传统公装更高——老建筑改造对设计、工艺要求高,而金螳螂有参与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中心等地标项目的经验,正好“降维打击”。
海外市场:用“设计”敲开国际门
国内市场内卷,金螳螂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它的打法很“轻”:不直接下场施工,而是“设计先行”——靠旗下HBA(全球顶级酒店设计公司)与万豪、希尔顿等国际酒店集团的合作关系,先拿下设计订单,再通过“国内供应链集采+本地施工团队”的模式落地。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29%,新加坡区域管理中心辐射越南、柬埔寨,中亚、中东市场也在拓展。这种“用设计换市场,用管理控成本”的模式,避开了海外施工的高风险,又能享受新兴市场的增长红利。
三、转型的“软肋”:从“龙头”到“隐形冠军”,还缺什么?
金螳螂的转型值得肯定,但要从“活下去”到“活得好”,还有几道坎要迈。
洁净室业务“小而美”,何时成“大支柱”? 2025年上半年,洁净室相关营收仅1.6亿,在3275亿的市场里只是“小玩家”。这个赛道对手不少:亚翔集成、中电系统等企业深耕多年,金螳螂需要更快的项目落地速度和技术积累,才能从“参与者”变成“领跑者”。
城市更新“政策依赖”,利润能有多厚? 旧改项目多由政府主导,虽然回款有保障,但价格压得紧,且受地方财政影响大。如何在“保民生”与“赚利润”之间找到平衡,考验金螳螂的成本控制能力。
海外扩张“轻资产”,风险如何控? 东南亚市场虽热,但政治、法律、供应链风险不容忽视。“国内集采+本地施工”的模式,需要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一旦物流受阻或本地合作方出问题,项目进度和成本都会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市值认知差”:54亿现金,96亿市值,相当于“用96亿买下一家公司,马上能拿回54亿现金”,市盈率不到20倍,估值在建筑装饰板块不算高。但市场似乎还没完全认可它的转型——毕竟新业务营收占比仍低,业绩增长刚企稳,需要更多数据证明“转型不是昙花一现”。
四、穿越周期的启示:传统行业的“重生”,从来不是“颠覆自己”
金螳螂的故事,戳破了一个误区:传统行业转型,不一定非要“all in 互联网”“跨界新能源”。它的核心逻辑,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新的需求”。
建筑装饰的本质是“空间营造”,无论是过去的酒店、商场,还是现在的洁净室、旧改项目、海外酒店,核心能力没变——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变的是“服务的场景”:从“为地产商造空间”,到“为高端制造造车间”“为城市造新貌”“为海外造地标”。
这种“守正出奇”的转型,或许比“盲目跨界”更靠谱。就像日本的“隐形冠军”企业,专注一个领域,把技术做精,再跟着需求场景迁移——当国内市场饱和,就去海外;当传统需求减少,就开发新应用。
如今的金螳螂,市值96亿,现金54亿,就像一个“被低估的保险箱”。它可能不会像互联网公司那样爆发增长,但在经济波动的年代,这种“低负债、高现金、业务聚焦”的公司,反而有更确定的“穿越周期”能力。
万科还在为259亿借款发愁,上海建工靠散户“炒作”涨停,而金螳螂用54亿现金和3条新赛道证明:在行业的“冬天”里,与其“抱团取暖”,不如“自己生火”。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最大的“风口”,或许从来不是追热点,而是在周期的废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岛”。
金螳螂的“重生”,才刚刚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