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坚持不向中国市场低头,退出中国7年后,如今铃木后悔了吗?
30631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铃木最早做纺织机械,后来发展摩托车和小型汽车,在日本本土算得上老牌工厂。
进入中国的节点很关键,1984年选择与长安合作,填补了中国汽车市场缺乏小型车技术的空白。
重庆设厂后,奥拓等经济车型便宜省油,迅速在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用户群体。
90年代至千禧年初,中国城市化快,买车成为中产家庭标配,铃木的小车销量触顶,一度突破20万台,雨燕、天语成为很多人手里的“第一辆车”。
专注小型油车让铃木在早期稳住阵脚。那时候外资汽车品牌如云涌,铃木靠较低售价及实用性,在激烈竞争中还能保持增长,2011年销售达到巅峰。
他们对新兴大空间车型毫无兴趣,策略上一贯保守。面对中国消费升级,越来越多人青睐SUV,更大的内部空间成了主流,小型车不再吃香。
再加上电动化政策发力,铃木的传统油车渐渐变成负担。到2017年,销量下挫,手头几乎只剩下库存。
市场逻辑变化,铃木高管判断中国市场已经不再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
与此同时,本土品牌崛起,可比亚迪、吉利的速度让外资方压力巨大,电动化趋势推得快,铃木既没技术积累也不想冒然重金投入转型。
全球布局下,他们把希望押向印度。玛鲁蒂铃木早先在当地扎根,印度市场混乱但小型车仍有大量需求,人与路都契合铃木一贯风格。
铃木决定退出的阶段很干脆。2018年中国开启新能源车补贴浪潮,SUV销售超过四成,各种价格战冲击着市场。
铃木小型车在空间和配置上逐步落伍,经销商门店里库存堆积。质量丑闻更是压倒最后一根稻草,排放和油耗造假被日本监管部门曝光,消费者信任断裂,销量瞬间暴跌。
他们直接把股份转给长安,只象征性收了1元。没有纠缠,撤退直接了当。对于市场风向由小车切向大空间、智能化和电动化,这种策略让铃木避开内耗,只留下资源用于更有把握的新兴市场。
七年过去,铃木在印度的表现堪称典范。玛鲁蒂铃木2024年销量突破200万台,占据市场领先位置。
新工厂投产,产能扩张到260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2024财年利润达到11.7%,甚至超过丰田。
铃木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台,主要靠印度贡献,说明这个战略转移有效规避了过度竞争带来的风险。稀土出口政策影响了铃木Swift生产,但他们已不在中国内销,这些挑战也被印度市场缓冲。
印度内竞争不如中国剧烈,本地塔塔和现代尚未形成全面压力。日产被铃木超越,全球销量排进前十。
铃木宣布未来五年投资80亿美金继续扩大在印度的生产和研发。首款电动车e VITARA将在印度率先上市,出口欧洲。利用日本和印度双重市场,铃木在全球份额稳步提升。
铃木并没有考虑重新回归中国市场,也没有任何后悔的迹象。中国电动化进程加快,本土企业创新不断,外资品牌被边缘化。
铃木避开价格战和转型阵痛,集中精力深耕印度与新兴经济体。董事长明确表示印度是未来,并推动充电站以及与丰田平台合作。出口数十万台,主力市场已完成切换。
中国市场虽大,政策也开放,但如今的竞争和消费需求已完全变了样。对于坚持小型实用和轻资产路线的铃木来说,印度无疑更加适合。
未来几年,铃木若能成功转型电动化,并加强全球出口链条,业绩还会继续提升。
市场的变化如同潮水,策略必须灵活才不会被淘汰。进入电动车时代,铃木是否能借助印度的人口红利和生产能力重新定义自身定位,还值得持续观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