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太极拳的“母劲”——掤劲,到底是啥?这样练,慢慢就有了
10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最近不少太极爱好者私信问,为什么练了三年套路还是摸不到"掤劲"的门道?去年北京国际太极论坛上,82岁的陈氏传人陈德旺现场展示掤劲化解壮汉冲击的画面,让这个古老内劲再次引发热议。其实掤劲不是玄学,而是身体力学与神经感知的精准配合,当代运动科学完全能解释这种"绵里藏针"的劲道本质。
传统拳论说掤劲要"似松非松",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发现这对应着肌肉的离心收缩状态。就像篮球运动员起跳前的微蹲蓄力,掤劲正是通过关节松沉形成弹性势能。加州大学去年用肌电仪测试职业拳师,发现他们在做掤式时,深层肌群激活度是普通练习者的3倍,而表层肌肉反而更放松,这种"外松内紧"正是掤劲精髓。
但现代人练掤劲有个致命误区:总想用局部力量代偿整体协调。杨氏太极传人杨振基的弟子曾做过实验,让学员用握力器测试,结果发现握力强的人反而更难掌握掤劲。因为前臂过度紧张会破坏"力从地起"的传导链,就像踩着油门同时拉手刹,再大力气也使不出来。真正掤劲需要踝、膝、胯三关节形成连续弹簧,这点和短跑起跑器的力学原理惊人相似。
最近抖音上有人拿掤劲和泰拳内围技术比较,其实两者都是利用人体杠杆原理。区别在于泰拳靠主动顶压创造发力点,而掤劲讲究随动造势。日本武道家佐藤嘉洋做过对比研究,发现太极高手能在0.3秒内完成掤劲的蓄发转换,这个反应速度甚至超过空手道高段的"寸劲"技巧。
看评论有人杠说掤劲就是故弄玄虚,这就太外行了。去年《武医学刊》刊登过临床数据,系统练习掤劲的太极拳组,在动态平衡测试中得分比健身房组高47%。这种能力可不是玄学,是实实在在的神经肌肉控制力。就像学骑自行车,会的人说不清怎么保持平衡,但身体就是能做到。
现在各种速成班把掤劲吹得神乎其神,其实老祖宗早就说过"三年桩功十年劲"。那些说七天能教会的,多半是让你架着胳膊硬撑,这种假掤劲练久了反而伤关节。真正要练出掤劲,得先搞懂每个关节怎么当弹簧用,从脚底到指尖形成连贯的弹性链条,这才是科学练拳的正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