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现场。
【北京遭遇强降雨天气 有一线抢险人员失踪失联】7月31日,北京市召开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介绍,7月23日至29日,北京遭遇强降雨天气,截至7月31日12时,全市因灾死亡44人,失踪失联9人。其中,密云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死亡31人,失踪失联人员中有4名是一线抢险救灾的村党支部书记。(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密云共转移205个村1.6万余人# 】 “我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向大家介绍密云区这次防汛救灾有关情况。”今天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介绍密云防汛救灾情况。
在这轮强降雨过程中,密云区受灾最严重。据初步统计,密云全区17个镇162个村受灾,房屋受损3.1万余间,车辆受损6994辆,10条公路受损。全区约11.3万群众受灾,因灾死亡37人,其中含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防汛救灾过程中,全区共转移20个镇街205个村1.6万余人。
本轮强降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雨时间长,长达7天;二是降雨总量大,全区平均降水量366.6毫米,局地最大降水量为573.5毫米(郎房峪);三是连续发生极端强对流天气,26日晚到28日上午连续两次出现3小时累计降雨量超过180毫米极端情况,历史罕见,破坏性极大。
全区受灾最重的太师屯镇,上游的干峪沟12小时降雨量达到290.7毫米(特大暴雨级别),同时清水河水位暴涨,降雨、山洪、河流洪水叠加。28日清晨,清水河流量骤增,最大流量达每秒2800立方米(超百年一遇),是平时流量的1500倍,迅猛的来水进入太师屯镇区,造成巨大灾害。
据初步统计,全区17个镇162个村受灾,房屋受损3.1万余间,车辆受损6994辆,10条公路受损,105个村电力设施损坏,684处通讯基站退服。全区约11.3万群众受灾,因灾死亡37人,其中含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
该养老中心位于密云水库上游的太师屯镇街,当天共有77人,其中工作人员8名,69位老人中有失能半失能55人。28日清晨,洪水冲进街道,整条街被淹没,最深处达2米。接到报警后,消防救援力量迅速出动,7时抵达照料中心附近,但因水流湍急,救援力量难以进入。经过多方努力,10时许陆续救出被困人员,搜救工作持续到第二天,在此期间陆续发现多名老人不幸罹难。
“这些老人都与我父母的年龄相仿,却因为暴雨灾害不在了。我们同样也非常难过、深感悲痛。在此向所有遇难者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余卫国说,“深刻反思这起事件,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汛期前,密云区按照工作预案,根据天气预警情况,提前对险村险户统计台账上的群众进行转移避险,全区共转移20个镇街205个村1.6万余人。
“长期以来,养老中心所在镇中心区域,都是安全的,预案没有将其列入转移范围。这说明我们的预案是有漏洞的,我们对于极端天气的认识是不足的。”余卫国说,惨痛的教训警醒了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一句口号,应该踏踏实实落实到措施上。痛定思痛,我们要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特别是涉及老人、孩子以及身体不便人士,绝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对待这些问题。平时要加强防灾救灾能力的提高。
密云是密云水库所在地,作为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防洪屏障,为守护首都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7月23日持续强降雨以来,密云水库拦洪削峰作用有效发挥。7月27日15时,密云水库开始有序向下游泄流,为确保泄流安全和群众安全,密云区干部群众顾大局、讲政治,库区转移了6个镇927人。水库下游河道沿线共转移12个村5295人。1000多名武警官兵深夜冒雨驰援,在潮河宁村桥区域,紧急搬运沙袋15万多袋,搭建1.7公里临时堤坝,防止河道水流外溢。目前,密云水库泄流平稳。
下一步,密云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防汛救灾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持续做好抢险救援,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切实照顾好大家的生活。持续强化通路、通电、通水、通信,强化生活保障,抓紧恢复受损基础设施。持续紧盯水库、河流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大巡查防护力度,严防次生灾害。科学谋划灾后重建,及时解决群众关切问题,尽快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延伸阅读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超强暴雨。
7月26日晚上,北京北部地区遭遇强降雨,局地特大暴雨,密云、怀柔、延庆都升级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这也是今年入汛以来北京首次拉响区域暴雨红警。
据悉,自7月23日8时至7月29日11时,跨度7天、持续147小时的极端强降水过程带给北京巨大考验。7天时间里,北京下了一年里近四成的雨量,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地受灾严重。
在北京怀柔,多处地点出现受损、塌方情况,其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是怀柔北部的琉璃庙镇。记者联系多位琉璃庙镇居民、游客以及救援人员,还原暴雨发生后72小时的经历。
危险突至
在房顶上捱过难忘一夜
7月26日晚,民宿老板崔建像往常一样早早入睡,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觉。
一声闷响打破了雨夜的平静,崔建猛然惊醒。随后,他发现卧室的地板已经进水,水流裹挟着泥沙从门缝喷涌而入,门板也被水压顶得变形。他急忙打开窗户,发现自己的租客抱着孩子站在一米多深的水里大喊“救命”。
崔建当机立断,拆开屋里的木板床,将床板从窗户挪推出去。租客扶着木头勉强稳住身形时,室内的门突然被洪水冲塌,门板擦着他的身体砸在地上。
“你会游泳吗?我妈还在院里,求求你救一下她吧。”男租客哭喊着指向另一处有点远的房间。崔建游过去后,发现老人正用民宿的蒲团的垫子当浮板,在浑水中漂浮。
垫子难以承受两个人的重量,桌子又太大无法从门口出去,他观察四周后发现,决定利用刚刚掉落的门板。崔建让老人扶着门板,尝试将其推向安全地带。由于水位上涨,即使擅长游泳,崔建还是很难推动木板前行。
“正在我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左脚刚好蹬到了水下的家具。”就这样,在水下家具的支撑下,崔建顺利将老人推至暂时安全的墙边地区。
观察地势之后,崔建果断决定爬上房顶,当他安置好租户准备爬上房顶时,听到了邻居大姐的呼喊声。“她家的房子被洪水冲塌了,只好从我们这边爬上来”崔建回忆道,自己返回将大姐救出,送到房顶上。
崔建一行人坐在房顶上,看着水位持续上涨,最深处将近2.5米,南厢房几乎被洪水全部淹没。在经历刚才的紧急时刻,回过劲儿的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人虽然是到了房顶,但是水面一直噌噌地往上涨,几个人中又只有自己会游泳,他若独自逃生或许能活,但此刻没人能丢下其他人。

民宿受灾后。受访者供图

民宿受灾前。受访者供图
27日凌晨1点左右,水位开始缓慢下降。有人提议可以转移到下面,崔建并不认同,爬上房顶本身就很费力,洪水的情况也无法判定,最终崔建一行人在房顶待到了天亮。
早晨雾气过大,天空又开始下起了小雨,害怕老人和小孩失温,他找到一根木棍,挑上来两双拖鞋,走到院子中,寻找干燥的毛毯和衣物,为她们暂时铺上。
“我和同事先下去的,到处都是淤泥,一踩就陷进去了。”崔建和同事从淤泥中找到之前民宿中做黄瓜架的松木木杆,一根木杆大概5厘米宽,他们找来了20根,三根一排搭成简易木桥,使房顶上被困的人得以转移到前院和其他游客汇合。

洪水过后现场图片。受访者供图
此时,饥饿成了大问题。洪水过后,交通道路都被摧毁,通讯信号也全部被切断。崔建拽着树枝,踩着拖鞋往山上爬,终于在山东侧的第五排房子那找到了一户受灾较轻的民户。
在了解情况后,付大哥、常大姐老两口把家中的衣服、鞋子、食物、药品都一股脑地拿了出来。
“没事,小崔,这些东西你都先送过去,我家还有面和燃气,我赶紧蒸花卷做饭,你们送完东西都过来吃。”崔建回忆起老两口的话,至今都感觉心里暖暖的。
“没人知道还要被困多久,但是他们丝毫没有犹豫,把储存的水和食物都拿了出来。”他说,“那是我37年来吃的最好吃的一顿饭。”

洪水过后现场图片。受访者供图
下午3点,消防救援人员的身影出现在雨中,他们带来了食物和药品。据崔建回忆,救援人员在最险的路段用身体筑成人墙,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二话不说就背在身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外挪。
两天一夜没有休息的崔建,在看到救援队伍到达的那一刻,瞬间轻松了许多。27日晚上11时左右,在救援队伍的帮助下,崔建以及附近被困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吃院里的玉米果腹
救援队如同黑暗里的一束光
回忆起被困时的情景,初中生小帆(化名)依然后怕。
小帆一行共9人,原打算趁着暑假,到碾子湾村的汇树鱼湾山庄度假散心。“我们是7月26日晚上8点左右到的,去的路上就下了大暴雨,大概9点左右,雨停过一小会儿。”
未曾想到的是,这场暴雨,将成为一场持续48小时生死考验的开端。
凌晨,一声急促的呼喊划破寂静:“水涨了!快上山!”农家院老板察觉险情,紧急组织避险。
小帆的父亲和朋友们迅速响应,号召所有人撤离至高处。“我们刚走出大门的时候,洪水已经漫过腰部。”小帆说,“水流太急,根本无法前行,最后只能退回院内,原地等待救援。”
他们被困在了孤岛般的山庄。
暴雨持续肆虐,村中所有桥梁被冲毁,通往外界的公路严重损毁,通讯信号塔也在洪流中受损。小帆一行人彻底与外界失联。瓶装水、袋装面包被淹没在泥水中,他们只能徒手从泥沙中挖出来,配上农家院地里种植的玉米果腹。断水、断电、断讯,生存条件急剧恶化。
“最难熬的是心理上的无助。”小帆低声说,“天灰蒙蒙的,雨一直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里。”
这几天正值小帆的生理期,身体的不适与精神的压力交织,让她几近崩溃。“我父亲比较有力气,就去寻找资源,我母亲就是有时候会去帮忙,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房间里照顾我。”
时间在等待中缓慢爬行。两天,48小时,每一分钟都像是一种煎熬。
所幸,绝望之中,人们从未放弃自救。
小帆的父亲和同伴在农家院库房中意外发现了一根绳索,并在勘察地形时寻得一艘小船,在救援队的帮助下顺利脱困。
“28日中午,我们打算渡河——人坐在船上扶着绳子,对岸的人一点点拉动绳子,让小船能够往对岸走。刚开始是一条小船,一次运一个人,而且很容易翻,后来找到一个大盆,能坐两人,慢慢拉动绳索,把人运过去。”

小帆一行人自制的“摆渡装置”。受访者供图
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救援队抵达现场。“他们保护我们过了河。”小帆的语气中透出感激。
成功渡河后,救援队继续奔赴其他被困点位展开营救。小帆一行人则踏上徒步三小时的归途,最终抵达琉璃庙镇镇上。镇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那里也被淹了。”小帆说。
与时间赛跑
他们用35辆车,连成一条救援链
在琉璃庙镇泥泞的山道上,一辆辆满载救援物资的越野车正在断壁残垣间穿行。
这支由民间力量组成的救援队伍,正与时间赛跑,与洪流博弈。带队的,是北京汽车试驾协会会长李华鹏,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巅峰救援队队长。
琉璃庙镇地处深山腹地,耕地稀少,村落零星散布于沟谷之间。暴雨过后,山体滑坡、道路中断,部分区域淤泥堆积达半米至一米,最深处甚至超过两米,村庄如同被掩埋在泥海之中。

暴雨后被冲垮的路面。受访者供图
灾情发生后,李华鹏第一时间召集协会成员,迅速组建救援力量。63名经验丰富的队员、35辆高底盘越野车、2艘专业皮划艇、2台大功率发电机、20套照明设备、30部车载电台,以及大量食品、饮用水等应急物资,连夜集结,向碾子湾村等重灾区挺进。
“我们有车、有技术、有经验。”李华鹏介绍道,“灾区的路况非常糟糕,很多路面被冲毁,只有高底盘的大马力的越野车可以通过。武警和消防冲锋在前,我们就在后方撑起运输线——运送救援人员、转移受灾群众、打通生命通道。”

转运受灾群众的救援车。受访者供图
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每一辆车都成了移动的生命方舟。由于普通车辆无法通行,唯有大马力越野车能勉强穿越塌方路段。北京巅峰救援队主动承担起“摆渡人”的角色,一趟又一趟,将武警官兵送达一线,将受困村民安全转移。
连续72小时,救援队员几乎未曾合眼。有人蜷缩在屋檐下打个盹,有人靠在车边眯一会儿,有人只能在临时搭建的雨棚里短暂休整。李华鹏回忆,“29号那天,整个队伍从早忙到晚,连一口热饭都顾不上。”
“在河道救援的时候,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冲走。水流是非常急的,冲下来的石头可能比中巴都要大,但救援队里没人退缩。”回忆起救援时的场景,李华鹏仍觉得很惊险。
当被救村民紧紧握住救援队员的手,哽咽着说出“谢谢”时,李华鹏觉得,所有的疲惫在那一刻都被冲淡了。“我很庆幸自己参与到了救援中。”他说。
到29日凌晨,北京巅峰救援队的最后一个小分队撤离,北京巅峰救援队完成了阶段性使命。“目前各村基本完成人员转移。”李华鹏说,镇政府周边及多个村落已恢复供电与通信,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眼下,救援队正配合政府部门开展清淤等后续工作。
7月28日晚,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北京市做好洪涝灾害灾后应急恢复,重点用于密云、怀柔等灾区受损交通、水利、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灾后应急恢复建设,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7月29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3.5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重点支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山东、广东、陕西9省(区、市)开展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救助工作,统筹做好搜救转移安置受灾人员、排危除险等应急处置、次生灾害隐患排查、倒损民房修复等,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