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遭遇空袭,目标指向了以色列。那一刻,海湾的风都变冷了。更让人心里发紧的,是另一个名字——美国。很多中东国家把它当“安全保险箱”,基地建了,军购签了,联演也年年搞。可轮到真刺刀见红时,这把“伞”竟像打了孔。遮不住雨,还漏风。有人话说得更狠:美军,成了中东最大的安全漏洞。

故事没停在爆炸声里,反而被推着一路狂飙。9月14日至15日,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在卡塔尔推动下火速开了。会场外,相机快门一阵一阵;会场内,措辞一刀一刀。闭幕公报里有两句话扎心。一个是要求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必须抱团。另一个更关键,要着手建立相应执行机制。大家都懂,喊口号不难,难的是“怎么落地”。这次,话说到这儿,意味已经变了。

中东告急,伊朗重新杀出,巴铁找到出手理由,靠中械军对抗以色列

卡塔尔这边的姿态也更直接。美国媒体传出一个信号:卡塔尔已通知美国,如有必要,将被迫寻求其它国家以支持其维护国家安全。平常这种话很少对外亮出来。今天亮出来了,等于在告知所有人——旧的安全路径走不动了,要找新路。

9月11日,伊朗英语新闻电视台发出消息: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萨维少将同卡塔尔副首相兼国防国务大臣阿勒萨尼通话。少将给出一句重话:伊朗将坚定地支持卡塔尔,直到最后。伊朗议会里也有更猛的声音,有议员提出要向卡塔尔提供弹道导弹,用于对付以色列。这些话,是姿态,也是筹码。伊朗和卡塔尔交情不浅,海上共气田,政坛也见面频繁。有人会问,伊朗会不会真把导弹拉过去。这个点上,外界还缺细节,进展有待官方进一步明确。

中东告急,伊朗重新杀出,巴铁找到出手理由,靠中械军对抗以色列

另一边,沙特出了个大动作。9月17日,沙特和巴基斯坦签了共同防御协议,白纸黑字写着:任何对其中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双方的攻击。签字桌那头,是沙特王储;另一头,是巴基斯坦总理。照片里的握手很用力。这个条约的含金量不小,意思很清晰——海湾的防务天平,往东又压了一截。

巴基斯坦不属于地理意义上的“中东”,但在中东国家的军营里,它几乎无处不在。卡塔尔等国的空军,很大程度上是在巴基斯坦的支援下起步的,不少飞行员也来自巴基斯坦。更别提沙特了,人员训练、联合演习、战略合作,巴基斯坦深度参与。坊间一直有个形容,沙特出钱,巴基斯坦出人出兵,组合拳打得扎实。现在卡塔尔安全受威胁,巴基斯坦总理在空袭发生之后紧急访问多哈,表态很硬;卡塔尔也释放意愿,希望巴基斯坦和土耳其提供安全合作。把这几个点连起来看,中东的安全供给侧,正在换挡。

说回“漏洞”。很多中东国家的防务体系,跟美国深度绑定。装备从那边来,维护靠那边做,训练教材也照着那边抄。看着先进,摸着威风,但真要碰上和美国战略不一致的时刻,麻烦就来了。补给会卡。升级会拖。部分系统在人家手里一关,整个链条都冒红灯。军事上不怕装备少,就怕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上。这次的震荡,让不少首都的灯彻夜不灭,大家都在算账。

中东告急,伊朗重新杀出,巴铁找到出手理由,靠中械军对抗以色列

伊朗的“再入场”,让棋盘更复杂。敢和以色列硬碰硬的,在地区内,伊朗算一个,也门的胡塞武装也被点名。问题在这儿——伊朗对以色列多年强硬表态,但实际冲撞常停在临界线之前。卡塔尔与美国关系又不可能完全断掉。把这几个条件放一起,伊朗直接出手的空间并不宽。话放到台面上,是政治信号;怎么落到地面,还要看一轮又一轮的博弈。

以色列这几年在地区安全上的路子变了。用武力去逼停威胁,拒绝低效和谈,谁拦就打谁。这种打法对周边国家的心理冲击很直观。以前总有人安慰自己——不接壤,风险有限。现在看,被打脸了。卡塔尔挨炸,直接改写了“距离”这件事的安全意义。海湾的金融中心、枢纽机场、能源设施,哪一个不是脆弱点?哪一个挨得起一轮高强度空袭?

巴基斯坦和沙特签的共同防御协议,能不能“护住卡塔尔”?条约写得漂亮,落地要看三点。一是触发条件。什么叫“被攻击”,怎么认定。二是部署节奏。巴基斯坦现有多少成建制部队在海湾,旋即增援的路线、窗口期多长。三是政治承压。真要和以色列正面刚,背后会压来多大国际压力。这三点,外界还没看到明确答案。

还得提醒一点,巴基斯坦是具备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国家。这句话把安全级别往上抬了两格。所有当事方都会避免把冲突推到不可控的临界线。靠核恐吓维持平衡,不是聪明解法。稳态更需要看得见的常规威慑——防空网织密,空军能顶住第一轮,导弹能打击对方关键节点,网络和电磁能保护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