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在9月3日举行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一款编号为“鹰击-18C”的新型巡航导弹首次公开亮相。尽管它仍沿用“鹰击-18”的家族编号,但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战术用途,都与此前人们熟知的鹰击-18/18A存在本质区别。
早期的鹰击-18与18A导弹,普遍被认为是在借鉴俄制3M-54“口径”巡航导弹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采取了“高亚音速巡航+末端超音速突防”的复合飞行方式:大部分航程以0.8马赫左右的高亚音速飞行,在进入末段攻击阶段时点燃火箭发动机,加速至3-4马赫实施打击。这种设计平衡了射程与突防效率,使其最大射程可达600公里左右。
然而,鹰击-18C却明显摒弃了这种“分阶段动力”设计。从外形上看,它采用了典型的隐身修型:弹体线条有棱有角,进气口、弹头与翼面均经过低雷达反射截面优化处理,并可能辅以隐身涂层。这意味着鹰击-18C是一款“纯亚音速+隐身”突防的巡航导弹,全程保持0.8马赫左右的速度,以超低空掠海/掠地飞行方式完成渗透。速度虽然不快,但依托隐身与地球曲率遮蔽,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将被大幅压缩,从而具备与高超音速导弹相媲美的突防效果。
更令人关注的是,鹰击-18C并非出现在海军或空军方队,而是列入了“战略方队”。从其运输发射车车身喷涂的“ZL”编号即可判断,该型导弹已列装火箭军序列。这一细节耐人寻味,意味着鹰击-18C已被定位为战略级远程打击武器,而非单纯的舰载反舰导弹。
火箭军接手后,其用途可能不再局限于海上目标,而是拓展至远程纵深打击。与美国LRASM隐身反舰导弹(射程约900公里)或传统鹰击-18(600公里)相比,鹰击-18C的射程很可能已突破1000公里大关,并具备对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至于是否具备“核常兼备”的潜力,目前仍无官方消息,但从战略地位来看,这种推测并非全无可能。
▲鹰击-20高超音速弹道导弹
近年来,中国海军在反舰导弹发展上更倾向于高超音速突防路径。无论是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还是反舰弹道导弹,均依托速度优势突破敌方防空网。但鹰击-18C的出现表明,中国并未完全放弃“隐身+低空突防”的思路,而是选择在不同军种之间形成技术互补。
高超音速导弹虽具备极短的拦截窗口,但飞行高度往往较高,容易在远距离被预警系统捕捉。反之,亚音速隐身导弹依靠低空掠海和雷达隐身,可在敌方雷达探测盲区中接近目标,哪怕速度不快,也能显著提升突防概率。更重要的是,亚音速隐身导弹的成本低于动辄数千万美元的高超音速武器,使其具备规模化部署的现实优势。
中国导弹发展路径,离不开对潜在对手防空体系的针对性研究。以美国海军航母打击群为例,其依托宙斯盾驱逐舰可构建起远、中、近三层防御:远程防空由标准-2与标准-6导弹承担,中近程由改进型海麻雀与密集阵覆盖,甚至还能依靠标准-3导弹承担反导任务。此外,CEC(协同交战能力)更能实现多舰共享探测数据,提前在视距外拦截低空来袭的目标。
在这种防御体系下,亚音速隐身导弹若由海军直接使用,突防概率恐怕有限。因此,中国海军选择高超音速作为主力突防手段。而鹰击-18C的列装火箭军,则避开了这一“短板”——它可以从陆基远程平台发射,可配合东风-100等导弹形成饱和打击,对敌方航母打击群或远程目标构成战略压制。
综上所述,鹰击-18C的出现至少释放出三个信号:其一,中国火箭军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进一步多样化,形成“高超音速+亚音速隐身”双轨并行的格局。其二,它可能是面向反舰作战的远程利器,与东风-100等中远程导弹互为补充,增强对航母打击群的战略威慑。其三,在成本与规模化部署方面,鹰击-18C隐身巡航导弹将成为中国打破敌方区域防御体系的重要筹码。
可以说,鹰击-18C并非对鹰击-18的简单改进,它从舰载战术导弹,蜕变为火箭军序列中的战略巡航导弹。其未来角色,或许不仅仅是“隐身反舰导弹”,更是中国远程打击体系中一把低调但致命的“暗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