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高科技角力中,英伟达公司(Nvidia)正悄然准备着下一步险棋。据两位直接了解该公司计划的人士透露,这家全球最有价值的半导体巨头正在为其至关重要的中国市场,开发一款基于其最新、最强大的Blackwell架构的新型人工智能(AI)芯片。这款尚在襁褓中的产品,其设计性能将明确超越目前获准销往中国的“降级版”芯片H20。
这一举动犹如在钢丝上跳舞。英伟达不仅要精确计算芯片的技术规格,使其既能吸引对其性能极度渴求的中国客户,又要巧妙地游走在美国复杂多变的出口管制红线边缘。更重要的是,此举发生在美国对华技术战略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和转向之际。就在数周前,华盛顿刚刚逆转了此前对H20芯片的销售禁令,与英伟达达成了一项极不寻常的“收入分成”协议。这一系列事件的交织,使得英伟达的Blackwell中国计划,从一个单纯的产品迭代,演变为对未来全球技术格局的一次大胆押注。
知情人士称,英伟达的目标是最早在下个月向部分主要客户交付这款新芯片的样品。这一紧迫的时间表凸显了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巨大吸引力,以及在美国政策窗口可能随时关闭之前抢占先机的决心。然而,这款芯片能否最终获得华盛顿的批准,前景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它将直接考验美国政府内部在国家安全与商业利益之间的艰难平衡。
Blackwell的诱惑与挑战
Blackwell架构代表了英伟达当前AI计算能力的巅峰。它集成了第五代Tensor Cores和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支持FP4等更先进的精度格式,相比上一代产品在AI推理和训练性能上实现了数倍的提升。对于渴望构建更强大语言模型和AI应用的中国科技公司而言,任何基于Blackwell架构的芯片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然而,也正是这种强大的性能,使其成为美国出口管制的重点目标。为了让未来的中国版芯片合规,英伟达必然需要进行大幅度的“阉割”。这可能涉及几个关键方面:首先是降低其核心的计算吞吐量,即每秒浮点运算次数(FLOPS),使其低于管制设定的阈值;其次是限制芯片之间的高速互联带宽(如NVLink),这是构建大规模AI计算集群的关键技术,也是美国监管机构最为担心的、可能被用于军事或超级计算的领域;最后,可能在内存类型和容量上做出妥协,例如使用性能较低的内存替代顶级的HBM(高带宽内存)。
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在于,英伟达必须在满足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苛刻技术参数的同时,确保最终产品的性能显著优于其主要竞争对手——华为昇腾系列芯片,以及在中国市场反应平平的H20。如果性能削减过度,它将毫无竞争力;如果削减不足,则无法通过出口许可。这种在技术与政策夹缝中的精细操作,已成为英伟达中国战略的核心。
漂移的政策:从封锁到“付费通行”
英伟达之所以敢于规划下一代中国芯片,其最大的底气源于华盛顿政策风向的戏剧性转变。自2022年起,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逐步收紧对华高性能计算芯片的出口管制,英伟达的旗舰产品A100和H100相继被禁。作为应对,英伟达推出了A800和H800作为替代品,但很快这些“降级版”芯片也于2023年10月被列入管制清单。
随后,英伟达再次开发出性能更低的H20,专为满足最新的管制规则而设计。然而,到了2025年4月,美国政府再次收紧缰绳,连H20的出口也一度被叫停,让英伟达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库存和未来收入面临巨大风险。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多次公开表示,过于严苛的出口限制不仅会损害美国公司的利益,反而会刺激中国加速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最终削弱美国的技术领导地位。
转折点发生在2025年夏季。经过英伟达等公司的积极游说,以及美国政府内部对华战略的重新评估,出口政策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7月,政府宣布解除对H20的销售禁令,但附带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条件:英伟达和另一家芯片巨头AMD,必须将其在中国销售特定AI芯片(Nvidia H20和AMD MI308)所获收入的15%,直接上缴给美国政府。
这一被称为“付费通行”或“技术许可费”的模式,在美国引发了巨大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务实的策略,既能满足美国公司的商业诉求,让中国继续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美国技术,又能为美国国库带来直接收入,同时还能通过限制最顶级技术的输出来维护国家安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甚至公开为这一决策辩护,他将H20芯片形容为“过时”的技术,并表示“既然他们无论如何都想买,我至少要为国家争取到一部分利益”。
但批评者则严厉抨击此举是“将国家安全明码标价”。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即只要支付足够费用,战略性技术出口的红线就可以变得模糊。这不仅可能违反美国宪法中禁止对出口产品征税的规定,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混乱的信号,削弱了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正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特朗普本人甚至公开表示,他可能会考虑允许英伟达向中国销售一款“经过负向增强”的Blackwell芯片。这一表态无疑为英伟达的新芯片计划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也让外界对美国技术管制的最终底线感到更加困惑。
北京的规划:自主与依赖的博弈
当华盛顿的政策在摇摆不定时,北京的战略却异常清晰和坚定:不惜一切代价实现技术自主。尽管美国恢复了H20的销售,但这款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境遇却远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中国顶级的科技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在构建其大模型时,仍然对英伟达的硬件及其成熟的CUDA软件生态系统抱有强烈需求。在短期内,完全由国产芯片替代是不现实的,性能和易用性上仍存在差距。这为H20乃至未来的Blackwell“特供版”提供了市场空间。
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正在从更高层面引导企业转向国内供应商。据报道,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内的监管机构已经约谈了部分科技公司,对它们大规模采购H20芯片表示关切,并鼓励它们更多地采用华为等国产芯片。官方媒体也开始渲染对美国芯片潜在“后门”和安全漏洞的担忧。这种氛围,使得中国公司在采购美国芯片时变得更加谨慎,一些主要买家已经削减了H20的订单。
华为的昇腾系列AI芯片,凭借本土优势和快速迭代,正在稳步侵蚀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尽管在绝对性能和软件生态上仍有追赶空间,但其“安全可靠”的标签在中国国内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过去几年的美国制裁,客观上为华为等本土企业创造了一个受保护的成长环境,加速了其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广的进程。
因此,中国的策略在短期内,默许甚至有选择地允许企业购买必要的美国芯片,以维持其AI发展的步伐;但从长期看,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不受外部制约的AI技术堆栈。对于英伟达而言,这意味着它的中国市场是一个正在不断缩小的机会窗口,每一次产品发布都可能是在这个窗口关闭前的最后冲刺。
十字路口的抉择
英伟达计划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一款Blackwell芯片,这一事件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成为检验中美科技关系走向的风向标。它将各方势力的矛盾与盘算暴露无遗:一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跨国公司,一个在保护主义和商业现实之间挣扎的美国政府,以及一个决心摆脱技术扼制的崛起大国。
最终的结果将取决于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答案:英伟达能否设计出一款在性能和合规性之间取得完美平衡的芯片?摇摆不定的美国政府,最终会将国家安全的红线划在哪里?而中国的科技巨头们,又将在多大程度上响应政府的号召,放弃性能优势而选择本土产品?
无论这款神秘的新芯片命运如何,它都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单纯的技术封锁策略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微妙的博弈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深刻地影响未来数年全球AI产业的版图和力量平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